交钱就是中国驰名品牌 假协会暴露评比潜规则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07-01-27 阅读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交几万元的“参选”费用,就能使你的企业产品得到“中国驰名品牌”的称号。这样的“好事”,你愿意做吗?
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在其网站上声明,从未成立过所谓的“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两家“协会”开展的“中国驰名品牌”评选是一个大骗局。
鉴于两家“协会”骗取企业费用的行为已构成诈骗,有关部门已对此事展开调查,并特别提醒企业经营者和消费者不要上当受骗。
拉大旗,作虎皮
假协会盗用国家机关标志,自称国家政府部门直属单位
在网上,“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都宣称自己是“国家工商总局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单位)的直属机构”,并向企业发出评选“中国驰名品牌”的通知。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发出的一份文号为“中商协2006002号”的评选通知称:凡入选企业将颁发“中国驰名品牌”相关证书及奖牌,并在国家权威媒体专题公告。其地址为北京市宣武区西大街18号,网址为www.brand12315.net,协会电话为81129718。
通知在附件中将参加评选的收费金额分为A、B、C三档,分别为0.8万元、1.6万元和2.8万元。
“中国工商管理协会”也有一份名为“中商管协(2006)第012号”的“中国工商管理协会文件”,其内容与“中商协2006002号”一模一样,只是联系电话换成了83447886,地址为北京市宣武区宣武门西大街126号,网址为www.cgsgl.org。收费金额为0.6万元、1.2万元和1.8万元三档。
两个网站的主页非常相似,都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红盾”标志放在其名称的前面,并对天安门图案进行了突出处理。两家协会在其网站都宣称,自己是“国家工商总局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单位)的直属机构”,具有“领导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工作”等13项“主要职责”。
“网站从包装到宣传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不明就里的经营者很容易上当。”一位曾经登陆过其网站的媒体人士这么评价。
骗你没商量
品牌是凑的,地址是编的,网站没备案,假评选漏洞百出
经查实,两个协会的各项手续均为假冒和捏造。
“中国驰名品牌”是将“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和“中国名牌”评选进行重组后编造出来的。有专家说,“这和一些商品模仿知名品牌的做法如出一辙。”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自称的地址北京市宣武区西大街18号,实际上却是国华商场。据记者调查,整个楼盘都是商场,没有写字间出租。“从没听说过什么‘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该商场管理人员说。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自称的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宣武门西大街126号,根本就不存在。
记者拨打了“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的电话81129718。电话一直为忙音,无法接通。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的电话83447886一拨即通,对于记者的询问,接电话的男子肯定地声称:“这里就是中国工商管理协会。”记者接着询问评选“中国驰名品牌”的事宜,该男子说活动早已结束。
记者又问,协会还有什么其他业务?该男子回答,他是协会里负责接电话的,协会放假,负责人都不在。
对于两个协会的网站,通过信息产业部ICP/IP地址信息备案管理系统查询,“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协会”网站的备案号根本不存在。“备案号不存在,就说明该备案号为假冒。”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市场管理处有关人士说。
而“中国工商管理协会”网站根本查不到备案号。目前,两网站都已无法登陆。
有人愿打,有人愿挨
评选收费背后有着重重玄机
据了解,两家“协会”网站上,已经有了几十家“上榜”企业,但究竟有多少企业上当,有关部门还在调查当中。
有专家指出,尽管上述两家“协会”的伪装具有一定欺骗性,但企业经营者完全应当有经验、有渠道揭穿骗子的把戏。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企业上当呢?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认证、评选、排名层出不穷,部分企业为了占有市场,赢得消费者,对此趋之若鹜。各种商品被冠以“知名”、“最优”等荣誉,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往往好坏难辨。
有关专家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乱搞评选、胡乱参选的现象,追根溯源还是在于利益驱动。”
一方面,一些正规的中介机构在利益驱动下,打着各种名义大搞评比,目的只有一个:赚钱。参评就要收评比费,发证要收制证费,牌匾要收牌匾费,收费金额不等,谁交的钱多就评谁,从中获利。
“这种收费评选之所以屡屡得手,是因为协会多与政府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就挂靠在政府部门之下,协会领导往往是部委机关派出的。这样的协会发出的评选通知,没有哪个企业会断然拒绝。”有关人士指出。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希望自己的产品获得立竿见影的市场收益,把本该用于产品研发、技术更新、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的资金用于参加评选,再把花钱买来的“荣誉”广而告知,借以推广其所谓的知名度。一些假冒产品也堂而皇之地跨入所谓的名优行列,迷惑不明原委的消费者,从中牟利。
“一些不法机构正是看到协会的‘油水’和企业的‘配合’,才趁机坑蒙拐骗,给急功近利的企业设下陷阱。”专家说,有一些企业明知评选有诈,却故意利用,交点钱,买个“驰名品牌”,借以蒙骗外行。正是企业这种搭顺风车的做法,助长了不法机构的为非作歹。
专家提醒,希望企业不要参加各种以收钱为目的的评选,踏踏实实练好内功,生产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好口碑。“企业不感兴趣,假协会也就没了市场。”
- 个人简介:(学术)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 个人简介:(实务)
-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