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资讯 > 国内知识产权资讯 >  文章

“精卫填海”非遗之争尘埃落定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时间:2009-05-18  阅读数:

  5月11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家喻户晓的古代神话,出现在新入选名录中,其中,“精卫填海”神话传说责任保护单位为长治市长子文化馆和晋城市高平文化馆。至此,一场曾从网络蔓延至现实的长治晋城 “精卫填海”归属之争,终于尘埃落定。但是,作为一个两地非遗之争的个案,由此引发的思考,却并未因此失去延续的必要和价值。

  现实社会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归属地之争,争的到底是什么?这样一场参与者众多的争议背后凸现的,究竟是地方政府与民间对文化遗产认知度、重视度的提高,还是利益趋动或地域保护情结之下文化包容心的缺失?面对这争议,我们应当欣喜还是警惕?

  两地争抢“精卫填海”

  长治人对“精卫填海”神话传说归属地的“舆论捍卫”,始于2008年秋。

  2008年9月23日,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了该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高平市文化馆申报的“精卫填海神话”赫然其中。此消息一经媒体刊发,长治市舆论哗然。不久,即有人在互联网百度长治贴吧发帖求证:“精卫填海”传说被列入晋城市“非遗”名录,故事不是发生在咱们长治吗?此帖一出,义愤填膺的跟帖层出不穷,长治网友在指责晋城市此举为“移花接木的文化侵略”和“对历史的公然歪曲”之余,进而指责本地“领导重视不够,相关部门不作为,导致‘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申走’”。

  之后数月,类似观点的跟帖层出不穷,该话题在长治吧被长期置顶,炙手可热。由于参与者众多,这场争议甚至出现向学术研究层面延展的态势。网民中还有人尝试论证,传说中的精卫之父神农氏抵达晋东南后,究竟是先到长治长子还是晋城高平,“精卫填海”究竟发生在神农氏羊头山尝百草之前还是之后……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我国古代著名神话“精卫填海”,在成书于约2500年前的《山海经·北山经》中,有着如此记载。

  文中的“发鸠之山”,即是今长治市长子县和晋城高平市之间的发鸠山,属太岳山山系。文中之漳水,亦即今长治市境内发源的浊漳河。正因如此,在很多长治人看来,“精卫填海”神话传说之于长子县,就像龙的传说之于中国一样不容辩驳。相较长治人的群情激昂,晋城一方显得平静许多,但也不乏在长治吧跟帖反驳者,争论的焦点渐渐聚集在神话传说“发生地”与归属权之间的关系、发鸠山的确切位置及两市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等等。

  晋城一方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精卫填海故事中提到发鸠山,并不证明只有发鸠山的人才有资格讲这个神话。神话传说本身就无从考证,况从古至今行政区划几经变迁,长治晋城本来就是一家,所以一山之隔的长治长子县和晋城高平市都有权申报,都可参与保护,看谁利用、开发得更好。当然,再远就不行了。

  申遗频演“太行山断裂”

  也许正因“曾是一家人”,同居太行山,同属古上党,非遗申报中,长治、晋城两地“抬头不见低头见”。“精卫填海”之争浮出水面之后,长治网友重提当年晋城成功首批申报“上党八音会”,言下之意,这已是类似事件的一次重演。

  众所周知,上党八音会是在我省晋东南一带民间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因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在长治和晋城各县,八音会均非常普遍,两地均不乏水准很高的八音会表演团体。而2006年5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上党八音会的保护单位为晋城市。时隔近两年后的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长治市长子县方才获准成为该项目的扩展保护单位。

  尽管之后两地同为上党八音会的保护单位,差别只在次序先后上,一些长治网友仍然认为不能接受。长治市某大型企业宣传科干部殷某的观点很具代表性:长治是古代上党中心区域,一提上党毫无疑问就是长治,“上党八音会”怎能随随便便变成晋城的?!是谁的就是谁的,如果允许别人分享,还是你的吗?有细心的长治网友找出晋城当年的相关申报资料,指责其中部分措辞有玩文字游戏之嫌,而该资料其后又被一些网站引用,客观上造成了“以讹传讹”。资料中令长治人不满的两句话是:上党八音会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广为流传;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

  一些长治网友认为,晋城先后两次类似举动,是与韩国当年“抢走”端午节类似的“明目张胆的文化侵略”。但也有知情者评论,上党八音会的前身是潞城、平顺、壶关一带的乐户,而上党乐户国际研讨会曾在长治市举办,长治申报上党八音会照说理所应当,但是近年来,晋城市的上党八音会群众普及度走在了长治前面,不仅连续7年举办八音会擂台赛,市群艺馆的八音会还被文化部抽调赴京表演。此外,还与近几年晋城市对非遗工作重视度较高有关,两地差别,直接体现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投资力度上。

  “非遗之争”下网落地

  在这样的争论声中,今年2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公示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其中“精卫填海”神话传说,由长治市长子县文化馆和晋城市高平市文化馆共同申报。公示期间,争论已不再停留在网络上。

  今年3月,省内有媒体就此事刊发题为《文化遗产岂容抢注》的评论:“文化被不断重视是一个国度文明进步的体现,而犹如
商标抢注一样,发生在城与城、省与省、国与国甚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抢注现象却不能不令人喟叹。它暴露了一些地区和个别人对文化认识的无知和对历史的公然歪曲。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商业气氛的加重,文化遗产正在成为商业开发的附属品,并沦落为人类文明进化的牺牲品……在这场文化抢注中,精卫填海无疑是最为抢眼的抢注现象之一。这固然与地方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有关,但却折射出一些地方对文化的掠夺和对文化的亵渎。如果这种抢注成功将会成为国人的一大笑柄,成为历史的奇耻大辱。”

  长治市非遗工作负责人、文化局社文科科长史俊成也透露,网上争论一度惊动分管市领导,在市领导过问下,他曾就这个问题与省非遗中心进行过沟通,但效果不理想。“上面的意思是,非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并不是长治保护了,晋城就不需要保护。同时,民间神话传说本身不是有定论的东西,不要囿于狭隘的地域保护主义。”

  他说,他个人认为长子县申报“精卫填海”天经地义,但晋城要申报,外人无法阻拦。自己的职责是管理好本地资源,“守土有责,是我们的我们一定力争,自己家的东西一定要看好别丢,但插手去管别人家的事情不现实。”此外他还表示,全国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县与县、市与市、省与省之间都不鲜见。省内某秧歌剧,便是由于申报时两县争抢不休,最终导致这一项目的搁浅。

  晋城市文化局非遗中心副主任王安则坦言,他曾在“长治吧”留言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说,非遗不具惟一性和排他性,与“商标注册”完全不同,因此谈不上谁“抢”了谁的。同时仅因《山海经》相关内容提到过发鸠山,就以这座山的位置去判定神话传说的归属亦不合理,况发鸠山原本就位于长治长子和晋城高平两地交界处。此外,作为神话传说载体的传承人流动性很大,《山海经》成书在2000多年前,而目前长治晋城两地的行政区划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两地同讲一个“精卫填海”神话,十分正常。他认为,只有信仰和崇尚了,才谈得上保护。

  两地从事非遗工作负责人均不讳言当地政府在申遗热情背后的利益考虑:“申遗成功,对当地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会大有好处”、“申报成功后,下一步将关注产业化欠缺的问题。”

  “端午之争”校正申遗心态

  而发生在长治晋城两地间的这场争议,在省非遗中心负责人赵中悦看来,却全然不是问题。他说,无论物质、非物质还是自然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都需要精心呵护。大家争着抢着要传承,本身就是一件有利于非遗保护的好事情。至少说明大家都关注了。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单位不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因此中心在处理此类事情时的态度一直是,只要申报单位拿得出可信的历史遗存等依据,只要有传承和保护的愿望和实际行动,中心没有不接受的理由。长治晋城地域相邻,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相差无几,共同拥有一个神话传说并不奇怪。我们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着,两地共同申报共同保护,何乐而不为?!不妨跳出本地思维,少一点狭隘的地域保护心态,多一点文化包容心。

  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国人一度群情激昂。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对韩国的指责声渐渐低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观点——端午有祖国,端午保护无国界。因为事实上,2500多年前起源于我国的端午节习俗,韩国确有继承,且已有1000多年的传统。更有学者指出,韩国端午祭能够申遗成功是有原因的,在传统活动的继承和保留上他们做得比我们好。在我们连粽子都懒得吃时,韩国江陵端午祭活动内容,却已发展成为历时长达一个多月的地方庆典。他们祭拜山神,用菖蒲水洗头,荡秋千,穿传统服装,其中酿制神酒的仪式,几乎是楚人重要习俗“苞茅缩酒”的翻版。当端午节习俗成为东方国家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韩国申报成功,我们应该祝贺,对作为起源国的我国来说,无疑是一声响亮的警钟:祖先遗留的无形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继承、保护和发展?“活态继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得以延续,是文化遗产中最脆弱的部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在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等因素作用下,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失”。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而在这样的情形下,近年来文化遗产争夺战烽烟四起,历史名人故里和神话传说发源地之争屡见不鲜,学术之争和乡土感情的背后,往往掺杂着过多的功利色彩。如此“重视”和“保护”的结果,莫不是令原本脆弱的历史文化罹受又一种新的灾难。

  对祖先创造的文化遗存心怀敬畏,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多几分文化包容心,多几分对社会对后人的责任心,无疑更能接近保护传承我们民族文化基因的正道。

  来源:三晋都市报

相关文章
微软全国推行网吧正版化 对东莞网吧“下手”
“一分钱爷爷”潘振声去世 儿歌的春天在哪里?
集协称歌手无权获得版权费
粤食品协会:凉茶配方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若干意见》从七方面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