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资讯 > 国内知识产权资讯 >  文章

2009《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在京发布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时间:2009-07-16  阅读数: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发布暨首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高峰论坛于2009年7月11日、12日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独立完成的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09)》,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同志为该报告撰写序言,并出席大会做主题致辞。

  会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了本次评价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希望借由开展自主创新评价工作,展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进程,与政府、学者专家、企业一道,共同推进我国自主创新主体的不断扩大,探索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政府科学推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企业自主研发项目成功率高,申报与获得的
专利数量明显增长;企业创新产品销售收入有较大增长,产值呈上升趋势。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一般均能够较好地有效运用绩效管理,注重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较为健全。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会上发言中提出,“在金融危机情况下,创新更重要,是走出危机重要的措施,同时也给了创新的机遇。”成思危还指出,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首先要在制度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这就要由科学推动的模式转变为需求拉动的模式,逐步将我国的企业推向创新主体的位置。

  要使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就一定要使它成为确定研发项目的主体,成为投入的主体,成为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主体,还需要政府给予各方面政策的支持,日前新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中为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就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促经济方式转变,培育新产业新制度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这场历史罕见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危机带给全世界影响的同时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和反思,同时也直接地反映出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脆弱性。

  “过去过度依赖物质和劳动力,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重化工业的拉动,过度依赖出口粗放型拉动方式,造成资源环境巨大的压力,产业分工处于不利的位置,这种情况尽快改变,无论全球经济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出危机,我们都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坚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坚定发展自主
品牌和核心技术,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节能减排,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发言中不仅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还强调“深刻剖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充分认识到美国IT革命以后,由于技术创新后继乏力,经济发展速度超过技术的速度,是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本的原因,只有持续创新,创造新的产业,培育新的制度产业,才是根本出路。”

  让“国家意志”转化为“企业行为”

  “创新不要单看技术创新,同时重视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成思危同志在主题发言中强调,“制度创新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怎么样能够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能够让事物像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没有一系列的制度鼓励、支持,不可能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主题发言中提到,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目前要着力解决“企业乏力、政府缺位、高校科研院所错位、社会中介组织断层”的问题。让企业“能创新、敢创新、善于创新”,政府应该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健全创新合作机制;重构金融服务体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国家区域创新战略,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布实施的方针,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会议表彰了自主创新十大人物,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等入选。会议还评出了自主创新先进企业100名等。
相关文章
国产浏览器之路:从山寨IE到中国式创新
出版界"挂羊头卖狗肉" 众多作家接连遭侵权
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揭牌
北京四类确权案收归知识产权庭
西方频申中医药专利 保瑰宝中国当学印度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