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法律法规 > 知识产权综合性规范性文件 > 其他 >  文章

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总装备部关于印发《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的通知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1-10-18  阅读数:

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总装备部关于印发《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的通知

(2006年12月21日 国科发计字[2006]540号)

 

 

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组织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精神,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的复函”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总装备部等单位,研究制定了《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以进一步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是指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障国家安全起重要作用,并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和产品。《目录》以《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为基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凝练出11个重点技术领域、50个技术方向、119个关键技术和产品。并将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变化,定期更新和调整《目录》。

  请你们在安排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时,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研制予以重点支持。相关部门对开发《目录》中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附件:

  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

 

  一、信息技术

  (一)集成电路技术

  1.CPU和SoC关键技术。CPU和SoC设计方法及其关键支撑技术,SoC关键芯片及IP核开发,嵌入式CPU开发和SoC设计平台技术。

  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技术。60纳米至45纳米高速、低功耗芯片和新型硅基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技术,核心集成电路装备技术。

  3.60纳米节点刻蚀设备(介质刻蚀机)。

  (二)通信与网络技术

  4.安全、可信、高质量的新一代高可信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高可信性的互联网体系架构及其支撑技术。

  5.自组织网络与通信技术。自组织传输、计算与存储、重构等技术,多网多制式自组织综合管理与应用技术。

  6.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品。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终端与应用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及应用软件,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有关的设备关键配套件及测试仪器。

  7.光传输设备。40Gbit/s SDH设备的网络应用。

  (三)计算机技术

  8.高性能计算机。数百万亿次至千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具有300万亿次以上浮点计算能力和1PB以上存储能力。

  (四)软件技术

  9.智能感知技术。“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建立人机交互新模式。

  10.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军事及工业制造管理等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

  11.操作系统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基于 LINUX的操作系统和跨平台的办公软件,对各种软、硬件平台具有良好适配性的桌面操作系统和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支撑软件。

  (五)信息安全技术

  12.网络安全技术。基于复杂网络环境下系统的物理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可信安全计算平台及安全关键技术,电子信息泄露及发射防护技术与产品,网络监控管理技术与产品。

  13.安全专用芯片。高强度、高性能和标准化的密码专用芯片,集成标准算法的用户终端系统智能安全芯片,适用于高速、宽带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SoC芯片。

  (六)数字音视频技术

  14.数字音视频编码、信号存储与内容管理技术。适用于不同网络传输要求的先进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开发基于版权保护要求的音视频加密与版权保护技术,支持音视频节目的交换与服务。

  15.家庭网络和数字移动电视接收技术。开发综合的客户网络终端技术、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应用平台技术,支持家庭多媒体设备互联、节目源共享和安防控制等技术,开发移动接收芯片,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技术和产品。

  (七)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

  16.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评价与监测技术。遥感、地球空间信息系统与标准。

  17.定位导航系统开发应用技术。卫星导航系统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网络化、集成化精密导航定位及综合应用技术,导航信息网格技术和标准。

  18.新型遥感器。先进观测系统及先进遥感器技术,遥感器组网、数据定量与智能处理核心技术,先进航空遥感技术,近空间(20km~100km)遥感系统技术。

  二、生物和医药技术

  (八)高新医药生物技术

  19.功能基因组和操作技术。基因的高效表达及调控技术,染色体结构与定位整合技术,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结构与功能研究技术,建立我国特殊疾病和人群遗传资源库和管理网络。

  20.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编码蛋白基因的人工设计和改造技术,蛋白质肽链的修饰及改构技术,蛋白质结构解析技术,蛋白质规模化分离纯化技术,小分子RNA干扰技术,重大疾病与重要生物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21.干细胞人体组织工程技术。治疗性克隆技术,干细胞体外建系和定向诱导技术,人体结构组织和器官体外构建技术,人体多细胞复杂结构组织构建与缺损修复技术。

  22.生物芯片诊断技术。高密度芯片技术,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出生缺陷、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诊断芯片。

  23.重大疾病分子与细胞基础及其个体诊疗技术。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分子分型标准,细胞治疗和自体细胞移植技术。

  (九)生物信息技术

  24.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技术。面向应用的生物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生物数据挖掘算法、知识发现技术、生物系统模拟和相应分析软件。

  25.药物分子设计技术。蛋白质与细胞动态过程生物信息分析、整合、模拟技术,药物虚拟设计技术,药物代谢工程模拟技术,计算机辅助组合化合物库设计、合成和筛选等技术。

  26.生物芯片。各种重大疾病、遗传病等快速诊断芯片,芯片实验室,以及其他临床生化监测和分析仪。

  (十)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

  27.功能菌株开发利用技术。功能菌株大规模筛选技术以及重要功能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研究。

  28.生物制造技术。新型生物处理与绿色制造工艺,新型生物反应器。

  三、新材料技术

  (十一)纳米材料和技术

  29.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能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环境材料,纳米催化材料。

  (十二)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和器件

  30.集成电路配套材料。绝缘体硅片(SOI)外延材料、硅锗(SiGe/Si)外延材料等硅基材料,砷化镓材料、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等光电子材料,光刻胶、高纯试剂等精细化工材料及封装材料。

  31.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光电信息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高密度信息存储材料。

  32.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关键技术。高性能微波组件技术,微波固态功率器件技术,高功率固体激光器技术。

  33.新一代平板显示。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有机发光、场致发射、激光等各种平板和投影显示产品,支持TFT-LCD、PDP、OLED等平板显示数字电视机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34.半导体照明。高效节能、长寿命半导体照明材料的制备技术及相关产品。

  (十三)新型功能材料

  35.智能材料与结构。智能材料制备加工技术,智能结构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关键设备装置的监控与失效控制技术。

  36.高效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及其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高容量储氢材料,高效二次电池材料及关键技术,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高效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体系。

  37.高温超导材料。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及制备技术,超导电缆、超导电机、高效超导电力器件;超导生物医学器件、高温超导滤波器、高温超导无损检测装置和扫描磁显微镜等灵敏探测器件。

  38.高性能膜材料及制备。用于海水淡化的反渗透膜,用于废水与废气处理以及天然气净化等领域的气体膜分离技术,微滤和超滤膜等膜材料及制备技术。

  39.生物医用材料。纳米生物药物释放系统和组织工程,人体组织器官替代材料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

  (十四)高性能结构材料

  40.高温结构材料。陶瓷一金属复合材料,高温过滤及净化用多孔陶瓷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连续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细晶氧化铝产品,低温复相陶瓷产品、碳化硅陶瓷产品,新型陶瓷刀具,高温合金低成本制备技术,TiAl基和高熔点(Nb-Si、Mo-Si)金属间化合物材料。

  41.镁、铝、钛合金材料。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高强度、高韧性变形铝合金,大断面、中空大型钛合金及铝合金板材,镁及镁合金的液态铸轧技术。

  42.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以熔融还原和资源优化利用为基础,集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

  四、先进制造技术

  (十五)极端制造技术

  43.极端制造技术。微纳机电系统、微纳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和强场制造相关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检测技术。

  (十六)智能机器人技术

  44.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及其产品。

  (十七)数字化制造设备

  45.数控机床。数控精密车床,数控高精度磨床,数控高速铣床,重型数控机床以及专机等高性能数控机床。

  46.高速五轴加工中心。高质量的车、铣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高速精密加工中心。

  (十八)绿色制造技术

  47.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绿色设计技术,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和方法,近净成形技术,功能覆层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超精密加工制造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大型零部件成形及高效加工技术,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废旧家电和汽车自动拆解、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技术,智能自修复技术等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及回收利用技术。

  4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制造技术。高效清洁并充分利用资源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相应工艺流程放大技术,基于生态工业概念的系统集成和自动化技术,流程工业需要的传感器、智能化检测控制技术、装备和调控系统,大型裂解炉技术、大型蒸汽裂解乙烯生产成套技术及装备,大型化肥生产节能工艺流程与装备。

  (十九)现代制造集成技术

  49.射频标签(RFID)技术。射频标签的芯片设计、封装工艺、数据管理、系统集成软件和测试等核心技术,开发芯片、标签等系列产品。

  50.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方法及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与工艺设计技术,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

  51.制造业信息化集成技术与系统。开放控制系统及先进控制技术,新型、智能传感器技术,制造执行系统,工业通信技术,工厂综合自动化系统成套技术,制造过程物流与仓储技术。

  52.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零部件材料的成分设计及成形加工的预测控制和优化技术,基于知识的成形制造过程建模与仿真技术,制造过程在线检测与评估技术,零部件寿命预测技术,重大产品、复杂系统和重大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预测技术。

  (二十)船舶工程

  53.大型高技术船舶。大型液化天然气 (LNG)船,大型及超大型集装箱船,30万吨矿石船和原油运输船,大型滚装(客滚)船,大型远洋渔船及海洋科考船。

  54.关键船用配套设备。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中速柴油机,大型船用甲板机械,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产品。

  五、先进能源技术

  (二十一)煤的高效洁净利用技术

  55.洁净煤技术。大型高效筛分、破碎、分选、脱水处理等煤炭洗选加工设备和工艺,高效洁净燃烧、燃煤污染控制技术,大型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和大型空冷发电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设计和制造。

  56.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煤气化及催化相关技术和系统优化设计、控制与试验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工业实验。

  57.重型燃气轮机。开发压气机技术,以及燃烧室设计试验技术,重型燃机制造、系统集成、安装调试运行技术,建成设计试验平台,完成实验电站。

  (二十二)电力输送及安全保障技术

  58.煤炭液化技术。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技术和装备。

  59.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技术。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大容量直流输电技术,超大容量交流长距离输电技术,超导输变配电技术,提高输电线路输电容量技术,先进可靠的配电网和供用电系统技术,超大规模电网的统一性规划、调度技术和先进的配电自动化技术。

  60.分布式供能技术。微小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高效内燃机发电机组,太阳能发电,可再生能源混合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储能技术,制冷(热)技术,微型电网技术。

  (二十三)先进核能技术

  61.磁约束核聚变。聚变堆等离子体加热技术、加料技术、电流驱动技术、诊断技术、控制技术以及聚变堆包层技术、材料技术、排灰技术、磁体技术、真空技术、低温和超导技术。

  62.快中子试验堆。快中子实验快堆的建设、调试并达到临界。

  63.高温气冷堆。20万千瓦级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

  64.大型先进压水堆。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建设中国品牌的第三代压水堆示范电站,核电主泵制造技术。

  65.先进的核燃料循环技术。铀采冶技术,铀转化技术,铀浓缩技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

  (二十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

  66.风力发电技术。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及配套零部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安装机械,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新材料。

  67.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利用技术,包括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以及逆变器、控制器和蓄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

  68.生物质能源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以及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气化合成柴油、生物裂解油等。

  69.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制氢、储氢、运输和利用技术,开发固体氧化物、质子交换膜、熔融碳酸盐和醇类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其他新型燃料电池技术。

  (二十五)高效节能技术

  70.工业节能技术。高效换热换能、电机、电力电子变流及控制、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工业系统节能技术,电力需求侧管理与工厂过程优化控制技术。

  六、资源环境技术

  (二十六)高效节水技术

  71.高效节水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技术,“零排放”技术,高效节水工艺、设备及器具,供水系统优化技术。

  (二十七)环境污染与控制技术

  72.水污染防治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与水体脱氮除磷技术,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73.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调控和综合防治技术,区域大气污染的监测、控制和空气质量综合调控技术,工业排放有毒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大型燃煤机组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垃圾焚烧处理尾气控制技术。

  74.土壤污染防治与固废处理处置技术。重金属、有机物与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持久性及环境激素类农药生态安全监控与污染防治技术,特种危险废弃物(如医疗、有毒化学品等)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

  75.生态环境保护与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技术。退化生态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技术,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技术,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重建技术,生态安全预警分析与模拟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76.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技术。中蒙边境沙尘暴来源解析技术,沙尘暴对(中日韩)区域环境的影响评价技术,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持久性有机物(POPs)削减、淘汰、替代、处理处置、控制和监测技术及环境修复技术。

  (二十八)资源勘探与开发技术

  77.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航空地磁矢量、航空重力、航空电法测量系统,高光谱遥感找矿集成技术。

  78.矿产与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重点成矿带(区)、大型矿集区快速勘查技术,新型选矿药剂与工艺,低污染冶金、选冶过程自动控制和智能采矿技术。

  79.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成像测井仪等关键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复杂、深部难采金属矿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大型选矿成套设备的开发。

  80.高精度勘探与钻井设备。自动垂直钻井系统、欠平衡钻井和气体钻井、地质导向钻井、超深井钻井和膨胀管等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以及连续油管、抗腐蚀油管和随钻测量等配套技术和设备, 12000米超深井钻机,900米顶驱,F-3000超大功率泥浆泵,X80B至X100钢级大口径焊管设备。

  七、海洋技术

  (二十九)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8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探系列技术和装备的研制。

  82.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技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装备制造及工程示范。

  8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海洋生物资源收集、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海洋微生物和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技术。

  (三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

  84.海洋监测技术与装备。海洋观测和探测技术与装备,海洋污染和海洋环境要素的现场监测与探测技术和装备,能够进行中长期工作的传感器和数据浮标、高频海面探测雷达、激光雷达、成像光谱仪,水下信息传输、提取、处理和综合技术与装备,大型海洋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相关文章
关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甘露聚糖肽有关知识产权问题的意见
海关总署公告(2006年第3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
海关总署公告(06年31号)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