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论坛 > 著作权法论文选登 >  文章

多维的版权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06-08-16  阅读数:

多维的版权

 

宋慧献

(中国版权杂志编辑部副主任。emailsong@126.com

(《中国版权》杂志2006年第三期卷首)

 

 

版权是多维的。因此,版权需要多角度、多视野、多学科……总之,多样化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在今天,在版权法律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在版权理念有待融入整个社会,在版权的经济价值、多元功能日显重要的21世纪。

毫无疑问,版权首先是一个法律概念,因而也一直是法学家以及各类法律工作者关注的对象。没有法律,准确说,没有国家的成文立法,就不会有版权。自从版权制度诞生以来,版权一直在成文法的框架下得到塑造、并不断更新。

然而,法律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说,法律对于版权所能做的,无非是制定规则、确定权利,并在权利受到侵犯时,给予法定的救济。至于在版权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利——准确说,成为一种“财产权”之后,权利人、整个社会该如何利用、管理、开发这种财产权,则非法律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说,版权需要法律,但法律只不过是版权的“助产士”+“保护神”而已。此外的事情,法律可能就无能为力了。

在学科上,版权法学之外首先需要得到关注的,应该是版权经济学与版权管理学。版权是财产(权),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版权的各种形态的利用属于经济行为、交易行为、社会行为,为此,就需要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原则与方法看待版权,研究以版权为要素和对象的各类经济与管理活动。一方面,人们应该像对待各种动产与不动产那样对待版权这种财产;另一方面,版权还需要得到特殊的对待,因为它是无形财产,具有不同于物质财产的独特性。

在版权管理方面,因为版权作为财产的独特性——如版权的无形性、版权客体即作品的公共性等,版权的利用与管理涉及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不同利益,因而,版权需要产业(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等不同层面的分头关注。

在法律体系以及法学内部,版权法在部门归类以及学科归属上,一直被划入民法之下。原因似乎很简单,因为版权是一种私权、即民事权利。事实上,这样一种“共识”也不无疑问之处。比如,为什么要把版权视为私权?毕竟,人类早期并没有这种私权,版权最初脱胎于出版商的特权,为什么后来就成为私权了呢?是不是只能以私权模式解决版权制度所意欲解决的问题?

版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达到原创者、使用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平衡。那么,什么样的平衡才是正确的或合适的;在数字环境下,这种平衡如何继续保持;甚至,传统版权制度模式是不是还能继续适用于数字环境?

版权的特性需要一种特殊的公共行政管理。为此,我们需要在公法的层面考察,公共权力应如何干预各类版权事务,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范围与限度如何,版权的刑法保护如何才能做到适度。

——由此,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必将超越民法学视野,法哲学、宪政法学、刑法学等角度的研究成为版权研究的必然选择。

在版权法上,版权保护被赋予了鼓励创作、促进文化繁荣的功能。毋庸讳言,通过赋予创作者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创作者的创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最终导致各类作品异彩纷呈,达到全社会精神产品极大的丰富。但是,一个文化哲学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文化产品数量的丰富是不是一定意味着人类文化水准的提高?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创作在多大程度上能契合艺术创作的心灵法则?在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精神产品极大丰富的后工业时代,如何减少文化领域的快餐乃至垃圾食品,并保证精神产品的质量与人类精神生活的质量?这同样是我们关注版权的必要视野。

总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法学的各个层面,版权正在展示它的固有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日益迫切的要求:版权不是单一的民法学研究对象。多维的版权正呼唤多角度的全面关注!

相关文章
“版权产业”实证研究的基础框架
谈西尼等与纽约时报等版权纠纷案及其对
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若干问题的建议
中国版权史是一门学问
打击网络盗版 维护法律尊严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