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媒体采访 > 专业报社采访 >  文章

冯晓青教授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3-05-16  阅读数:

APP的“泡沫”会吹破吗?

杨文明   沈蓓 

原载《人民日报》2013年5月2日

不管是上班挤公交,还是出差等火车,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手机打发时间:玩游戏、看新闻、订酒店……所有这些,除了需要手机和网络,更离不开一个个APP软件的支撑。看似热闹的APP国内市场现状如何?又有何种困境等待突围?

一、用户之忧:不愿付费下载

“不是买不起,关键支付起来太麻烦。再说,免费的也有精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从未花钱下载过APP

“手机刚出新版本,还没越狱时会购买少量的热门游戏,等到软件版本可以越狱了,免费下载就是了。”即便会付费下载的用户,往往也可以通过为手机“越狱”的形式找到不花钱下载APP的方式。

“其实大部分APP平时用的很少,尤其是游戏类软件玩两天就躺在那里了,白白占用空间。有些软件更新太慢,半天打不开,用着别扭。”即便被下载过的APP不少也会遭遇删除的命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消费行为调查报告——3C》显示,手机网民于2012年年中超越了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规模达4.2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以及一系列应用商店的兴起,共同助推了国内APP市场的快速增长。

然而,在 App 淘金热能赚到钱的是少数。据美国调查公司 Canalys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1211月的头20天里,前25 名的App开发商在 App Store Google Play 两大应用市场里共创收 6000 万美元,占到了这两个平台整体App收入的一半。而这个少数当中绝大多数还是游戏开发商:25 家开发商中只有一家不是游戏开发商。

   在中国,手机游戏赚钱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越来越多的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在移动应用上,移动应用经济在手机游戏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根据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付费规模达52.1亿元,其中智能机移动游戏占12.5%,增长率高达140.9%。这样的势头有望在今年得以延续。

   “一个是知识产权都不到保护,一个是产能过剩。”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直言。APP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薄弱、行业低水平抄袭现象严重的乱象。

 

二、研发者之困:“山寨”众多、推广费用高、盈利靠广告

互联网行业的抄袭山寨之风,在APP市场尤为激烈。在ios平台上,各种版本的捕鸟、捕鱼、连连看、斗地主游戏琳琅满目,实质内容却基本一样。北京掌上飞鱼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饶欢就选择了从这些游戏入手。捕鸟达人、单机斗地主、捕鱼人生、单机德州扑克就是饶欢和他的团队推出主要产品。饶欢的合伙人朱金彪说,在起步阶段开发这些游戏,“主要是为了赚钱。”

据一名从事APP研发的技术人员介绍,APP基本编码并不复杂,简单些的游戏程序一个人两个月时间就能独立完成,这让山寨变得极为容易。 “有的公司直接把我们的源代码反编译,然后加上自己的广告条,就直接上传到市场了。”朱金彪说,“对抄袭者提起诉讼,操作起来比说起来难多了。”朱金彪坦言。

不少游戏开发商称抄袭山寨属于“微创新”。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对此并不认同,“所谓的‘微创新’并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使对于中小型创业者来说,‘微创新’背后的侥幸心理也将束缚其今后的发展。”

“在中国,互联网产业无形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即使有政策也很难执行;‘板子小’,违法成本低”。李易对当下中国APP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忧心忡忡,“在中国,一方面老百姓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比较低,手机用户一般不会选择使用收费应用,即使使用盗版产品的手机用户,也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另一方面抄袭者盗版的成本非常低。两头都不能对知识产权做到有效保护,是当下我国APP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困境。”

一般而言,一个APP产品的研发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对于小公司来说,聘请程序员的成本并不高,这也是为何当前APP市场创业者众多、竞争异常激烈的原因。但随着应用市场和广告平台日益标准化,“对小开发者来说,门槛越来越高,生存日益艰难。”朱金彪说。然而,产品开发出来,并不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事实上,比APP开发更难的是后续的运营和推广。一名小型手机游戏开发者张明也说:“目前互联网推广渠道鱼龙混杂。”在创业过程中,张明最为关注的外部环境就是推广渠道。

APP是要养的。”这是当下APP研发者的共识。朱金彪也表示:“花钱做推广,成本比较大。在安卓市场首页推广一天就要好几万,一般在苹果ios上刷排行榜,冲到前几名一天也要花四五万。”朱金彪介绍,其公司的APP产品极少推广,一般只是上传到应用市场,然后定期更新一下,并没有花钱去做推广。“但我们现在正开发的产品有这个打算,在APP领域,刷榜还是比较普遍的。”朱金彪对公司正在开发游戏APP寄予厚望。

开发成本仅10欧元的Angry Bird(愤怒的小鸟),至2012年底已为Rovio赚了5000万欧元。这样的成功在当下中国有可能复制吗?“欧美的主流商业模式是收费,但是这一套在中国行不通!”李易毫无讳言。

   “饿了么”网CEO张旭豪认为,“工具类的APP应该免费,除非有原创内容。在国内,‘饿了么’网APP不会对用户收费。”作为一家从PC端开始逐渐做大的网络订餐平台,APP仅仅作为“饿了么”网的渠道。像饿了么网、大众点评网等主要依靠向商家收取服务中介费作为其主要盈利模式。

但对只能依靠APP产品和服务来盈利的手机游戏APP创业公司而言,盈利模式不清晰让不少创业者一次次碰壁。在游戏中插入广告条和积分条,是国内游戏类APP公司常见的盈利模式。虽然不少APP游戏中有付费会员或付费买游戏装备等项目,但是却远未像PC网游那样成为其主盈利渠道。

手机游戏APP研发公司一般也不会选择对用户收费。飞鱼科技的朱金彪说:“我们的应用以前在ios平台上尝试过对用户收费,但是效果不好。现在我们公司的APP都不收费,主要靠广告。”这家成立于20119月份的小型创业团队在2012年时一度感到办不下去了,“广告公司不给钱、扣钱、压钱,好在当时人少撑了过来。”朱金彪回忆说。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指出,当前APP应用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仅靠广告盈利还是太单一。

 

三、专家之思:既要模仿型创新,更要开拓型创新,但要杜绝打着学习旗号的侵权

“第一,未来国内收费型APP研发商会死掉一大批;第二,一旦大型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巨头竞相抄袭小公司,小公司生存将更加困难;第三,‘劣币驱逐良币’,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坚持原创的APP研发商会日益减少,最终危害到用户的利益,也将危胁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如此评价当前稍显混乱的国内APP市场。

相对而言,苹果的ios上山寨产品要少得多,“山寨日益严重的现状将会使国内APP研发的后来者,尽量放在苹果平台上进行APP开发,同时选择形成付费下载习惯的海外用户作为主要市场,因为这样更容易赚得利润。”李易表示。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ios作为其主要研发平台,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无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现在关于‘越狱’是否违法还存在争论,但大多数越狱用户都会安装使用盗版应用,这就侵犯了应用开发者的知识产权。从知识产权法理上讲,任何人不能“白拿”别人的智力成果来为自己牟利,未经过权利人许可且不属于法律特别授权的若干情况,通过‘越狱’的手段免费下载收费游戏,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值得警惕。”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冯晓青指出,“之所以出现法不责众的情况,既和我们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有关,法律制度上也确实也有亟待完善之处。”

“其实不管是百度文库被诉侵权还是整顿网上盗版音像作品市场,通过处理部分典型案件并加以宣传,确实能够对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冯晓青教授表示。

针对不少研发商提出的判断山寨是否侵权困难的问题,冯晓青教授说,“判断是否侵权,有三个标准,一是构成实质性的相似,二是事先对受保护智力成果有接触,三是存在故意或者过失等主管过错。”但冯教授也坦言,被山寨方想要举证确实比较困难。

“知识产权保护本身就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过程,如果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规定的过于严格,反而可能限制了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必须防止知识产权的滥用和垄断;尤其是对国内相对较弱的APP产业来说,知识产权标准规定得太高,反而不利于我们在学习中创新。”冯晓青教授认为,必须辩证地看待微创新问题。

微信的成功也表明,微小的创新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关键在于通过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创新是辩证的、有层次的,既要有模仿型创新,更要有开拓型创新。但是一定要区分抄袭与创新,杜绝打着学习旗号的侵权。”冯晓青教授说。

相关文章
冯晓青教授接受《光明日报》关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记者采访
冯晓青教授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关于微信转载采访
冯晓青教授接受人民网采访
冯晓青教授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关于三星与微软专利许可费问题采访
法大新闻网-冯晓青:因热爱衍生信念,将“知产”谨记于心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3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