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学生园地 > 知识产权硕士生(及双学士学位生)园地 > 知识产权硕士生论文选登 >  文章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06-09-14  阅读数:

 

曾礼庆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2005级硕士生)

 

               原载《中国知识产权报》

 

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是各国著作权制度中对著作权限制的一种主要制度。合理使用概念首先是在美国Folsom Vs Marsh一案中提出,后来在美国1976年著作权法中被法典化。合理使用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后续的作者为了创作新作品如何利用先前作者的作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合理使用制度已成为各国著作权法中通行的制度。合理使用的含义,一般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权利人的许可,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的合法行为。合理使用最直观的考虑,是不允许使用他人的作品时出现阻碍自由思想的表达和交流的情形。它最关注的是个人性的使用和非直接为赢利的使用。

合理使用制度可以说是著作权制度中对权利限制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对于著作权人所享有的著作权进行限制的原因,学界有许多相似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知识产权法学者吴汉东教授,他认为:其一,著作权人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吸收前人的劳动成果,在其作品完成后,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利用;其二,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权利人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一定的义务,反映在著作权中,就是公众尊重权利人的劳动成果,也应分享权利人的劳动成果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其三,对著作权进行限制,可防止因权利滥用而妨害、束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这一制度典型地体现了著作权法保护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利益与促进信息广泛传播的双重目的。一方面,著作权法以维护作者的权益为核心,对作者权益的充分保护始终是各国著作权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著作权法的制度设计要求信息的广泛传播,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文化、科学事业的进步和繁荣。

由于著作权人和公众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立的,即在著作权人对知识产品的垄断和公众对信息的自由流动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合理使用制度也是著作权实务与理论研究中一个最易引起争议而又难以为人理解的规则。在各国的立法上也存在着概括式的规定和列举式的规定。美国就是采用的概括式的规定的一个典型国家。美国《1976年版权法》第107条规定:“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确定对一部作品的使用是否是合理使用,应该考虑下列因素:(1)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包括这种使用是否包括具有商业性质或者是为了非营利的教育目的;(2)被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性质;(3)使用部分的数量及实际价值与该被使用作品的比较;(4)其使用对该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作品价值的影响。”与美国相反,我国在合理使用范围的立法上采用的列举式的规定。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了就12项合理使用的情况,它们分别为:(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3)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4)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例外;(5)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例外;(6)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7)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8)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9)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10)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11)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12)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二、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在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种正义是一成不变的:“‘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博登海默这段话说明:没有永恒的正义,正义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法律的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植根于经济生活中的法律不仅应具备维系社会正义的职能,还应负担起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社会财富增加的使命。质言之,正义与效益构成了当代法律的双重价值目标。

(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宏观经济学分析

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的基本法律制度,合理使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著作权的设定。而著作权的客体则是知识产品。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知识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某种属性。综合起来说,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很难控制知识创新的成果。如果创造者将其知识产品隐藏起来,那么他的创新活动就不会被承认,从而失去社会意义。如果创造者将知识产品公之于众,他对信息这一无形资源事实上又难以有效控制;第二,知识产品的个人消费并不影响他个人的消费,无数个人可以共享某一公开的信息资源。无形的知识产品以有形的载体形式公开,即可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公用性;第三,知识产品上一种易逝性资产。信息的生产是有代价的,而信息的传递费用相对较小。一旦生产者将其信息出售给某一消费者,那个消费者就会变为原生产者的潜在竞争对手,或是其他消费者成为该信息的搭便车者。后者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即是无偿仿制或复制他人知识产品的情形;第四,知识产品的消费与其他公共产品不同,它的使用不仅不会产生有形损耗从而使知识产品减少,反而可能扩张社会的无形类资源总量。正是由于知识产品的“无形”的这种特性,使得这个领域的经济行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为价格的自发形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公共产品的理想价格是零,这对信息市场是一个毁灭性的威胁。在传统的市场制度中不会有理想的信息产量,而社会又极其希望信息的大量生产,这就使问题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唯有求助于法律的公正解决。于是法律授予创作者对知识产品的垄断性的财产权,这就是著作权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刺激了知识产品的生产,但另一方面又给公众接近作品造成了阻碍。从成本和收益角度来看,因为对知识产品赋予垄断权刺激了知识产品的生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因此而造成了对信息自由流动的阻碍,这又带来了社会成本,而且著作权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本身也需要成本。所以,在权衡成本与收益时,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资源的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如果赋予著作权人以绝对的垄断权,势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这是无效率的。而建立合理使用制度,在权利界定与分配上实行了专有区域公共区域的划分。专有区域在信息资源中涵盖面极广,创造者是这一领域的独占者,他人使用其知识产品,既要征得创造者同意又要支付报酬,或虽依法不经许可但要支付报酬。这一区域的设定,带来创造成本的回报,维系创造者生产信息的激情,因而是有效率的。而公共区域在信息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小,使用者是社会公众,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使用他的知识产品,既无须征得同意又无须支付报酬(即合理使用)。这一区域的构建,并不导致创造者的利益损害,却有助于公众的创造活动,促进信息畅通与传播,因此也是有效率的。总之,合理使用制度的效益价值在于:在著作权的作品中,划出有限的范围,供非著作权人无偿使用,虽使自己受益,但并未损害创作者的利益,因而在此情形下每个成员的欲望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二)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合理使用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使用、无偿使用,仅由此而论,该制度是知识产品创造者对权益的让渡,其结果似乎是仅对使用者有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合理使用制度起始于著作权领域,其初衷在于解决后来作者以创作新作品为目的而如何利用前任作者的作品的问题。我们知道,作品是作者创作的,它是作者个人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既体现了个人的创造精神,又吸取了前人的创作成果。人类的创作活动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如果对此作出动态分析的话,每一作者在合理使用中都有“支出”,同时又有收益。某一特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因利用前任作者的作品而取得收益。但其作品完成后又为后来作者提供了合理使用的材料而支出。就人类创作活动的总体而言,在合理使用基本规则界定的条件下,各方都取得效益,并不存在损害某一作者利益而增加另一作者利益的情形。所以合理使用对于每个作者来说,是具有“经济合理性”的。同时,上述分析也提供了规定合理使用的范围的尺度:即在对他人作品的利用中,擅自复制、演绎的结果均会使该作者的收益难以补偿,由此而引起的损害,即后任作者对原作者带来的损害大于其从前任作者那里取得的收益,这种使用不属于合理使用;而基于以学习、研究、教育为目的的使用创作的新作品并未取代原作品,对他人作品的利用既对自己有利,且对他人无损,因而属于合理使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各国之所以把以学习、研究、教育为目的的使用作品行为归入合理使用,而把单纯的复制、演绎作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是有其经济学上的正当性的。
       作者对作品的垄断和公众对作品的接近从表面上看两者相互冲突,但这种潜在的冲突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加以解决。基本的思想是,通过广泛的传播信息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目的只有通过临时限制信息的流动的方式才能实现。著作权制度中的合理使用原则正是实现这样一个思想机制,“它为著作权人针对信息传播中的公共利益提供了一个利益平衡的手段”,确认了包含在著作权中的思想或者信息对于社会利益的作用。合理使用制度的设立不会对著作权法中激励创作和传播的制度结构有负面影响,反而大大方便了公众对作品的利用。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合理使用制度可以看成是制度安排下的特定的作品创作者和不特定的作品使用者之间就信息资源分配所进行的交换。合理使用制度既划定了作品创作者专有领域的界限,也维护了公众使用公有领域中作品的自由。这正是其正当性所在。

 

相关文章
21世纪图书馆变革中的著作权问题——解读《中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实践与著作权解决方案
专利联营中垄断行为的考量
知识产权超高定价的反垄断法问题初探
企业竞争之利器——专利战略的运用
从 “火柴棍小人”案看著作权“公私之争”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