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论文精粹 >  文章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及其动态适应能力研究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3-09-18  阅读数:

 

冯晓青

(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8

原载《天府新论》2013年第4期:第80-84页。

 

摘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体现于知识产权战略对不确定的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动态变化能力。它属于企业战略柔性的范畴,而企业战略柔性特别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和适应的节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可以从企业能力理论尤其是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做出解释。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战略柔性;动态适应能力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属于企业战略柔性的范畴,与企业动态使用能力密切相关。掌握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和动态适应能力,有助于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拟从战略柔性的一般原理出发,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及其动态适应能力。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

 

“战略柔性”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是近些年来随着对战略灵活性问题的研究深入而产生的。战略管理资源学派主张的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难以模仿性的异质性资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能力学说则在此基础上重视资源与能力的整合、通过获得能力优势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理论对于指导企业充分重视自身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战略与适应环境的高度关联性,资源学说对如何构建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使用,则未加以足够的重视。战略柔性在此基础上往前推进了一步,“使在战略内容中更多地考虑环境变化并加入可能的措施”。[] 在战略柔性概念基础上,人们还提出了“柔性战略”的概念,认为它是“为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动态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柔性战略的范围包括竞争的各类因素: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组织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 战略柔性特别将企业战略建立在对环境保持高度的弹性的基础上,强调企业战略与现行环境的匹配以及对战略实施环境变化做出的及时而灵活的反应。可见,它是对已有的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在重视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未来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内涵,该理论的提出对于在企业战略中高度重视未来不确定问题,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开展市场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本课题也运用该概念分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问题。

战略柔性的一个重要表征是企业战略转型,它是企业面临新的市场机遇或者摆脱现有经营困境的战略决策。企业走在市场前面,及时进行战略转型能够获取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美国GE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关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有一个观点,即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市场,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为了在市场中领先于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还需要走在市场前面。在其于20世纪80年代执掌公司之后,即实行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战略转型。他认为随着竞争的加剧,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的环境下,企业差异化体现于服务上。为此,公司将经营战略的重点由制造销售产品转向为以客户为中心,在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以服务导向取代产品导向。尽管该战略转型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在其坚持下仍然被大力推行。结果,在三四年后几乎所有企业都感到市场变化的巨大压力而纷纷转向服务型企业时,GE公司已走在前面好几年了。[③]

上述GE公司向服务方面战略转型,也可以从现代营销学发展重视“服务”的特点上加以理解。根据美国营销学家L•穆尔的观点,现代企业的命运被顾客所掌握,因为顾客是企业的最终决定者。在当代,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已不是简单的出售商品和配套的售后服务,而是包含了丰富的企业文化、人文关怀和情感、艺术性在内,能够彰显企业的差异化优势。实际上,当代企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服务与产品制造和销售同样重要,很多企业因为重视在服务方面创造个性化的特色而取得了市场竞争优势,如海尔公司提出的“忠诚服务到永远”、家乐福公司提出的“提供各种周到的专业服务和尽可能价廉物美的商品”的宗旨,就体现了这一点。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体现于知识产权战略对不确定的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动态变化能力。它属于企业战略柔性的范畴,而企业战略柔性特别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和适应的节奏。以企业电子商务为例,它是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而出现的新的运营模式。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初,如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其蕴含的巨大商机,就能够在相关竞争领域取得优势。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即是如此,其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初即进行网络运作,取得了良好绩效。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的内在缘由,可以从战略环境学派的观点加以认识。在战略环境学派的观点看来,战略与环境之间具有互动关系。企业在制定战略时,需要认真考虑环境因素和条件,适应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战略的内容,亦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应改变原来的战略,实施新的战略模式。原因在于,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其内外部环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的内在缘由,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企业战略结构学派的理论加以理解。企业战略结构学派主张,在大多数场合可以将组织描述为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而立足于这种特定的组织结构,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行为和特定的战略模式。企业战略的形成是一个转变的过程,它在不同发展阶段发挥相应的作用,在相对稳定的时期也会被存在的一些特殊因素影响而转向另一结构,而这里的所谓结构就是“组织和组织周围的环境状况”。

市场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竞争结构的变化,这会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运行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需要以内在的动态调节机制表现出足够的战略柔性。如IBM公司在2005年宣布开放500件软件专利,这体现了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柔性的变化。开放部分技术是公司的一种知识产权战略考量,因为随着技术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相关行业和企业之间越来越需要共享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信息,通过开放部分技术,有助于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培育市场和机会。实际上,跨国公司为了培育高端市场,创造高端技术市场需求,有时往往乐于采取免费发布和使用相关技术。例如,微软在推出Windows 系列前在网上免费发布测试版就是一例。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较多地体现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定位的及时改变、战略目标的重大调整和战略实施策略的重大变化,反映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往往通过及时实施知识产权变换战略反映出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理论对于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与其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动态适应能力理论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战略管理强调“战略匹配性”,也就是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与其经营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寻求战略匹配。战略匹配强调寻找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避免或减少其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以适当的资源和能力相匹配,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战略。战略匹配性特点有助于理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而该战略柔性本质上反映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动态适应能力。

前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柔性可以从企业能力理论尤其是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做出解释。企业能力理论主张,企业是一个资源和能力体,其获得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在企业能力理论中,“动态能力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蒂斯教授等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该理论假设“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认为企业能力具有动态变化性,企业整合、建设、重构组织内部和外部资源、技能与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即为动态能力。这里的动态是指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不断更新能力的能力,能力则是指管理者在采纳、整合、重组企业内外技能、资源以便与变化的环境相匹配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企业能力理论对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运作需要将知识产权资源发展为动态的知识产权能力。

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践中,战略柔性不仅体现于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根据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而且尤其体现在实施知识产权变换战略以及因应知识产权战略风险而采取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就企业知识产权变换战略而言,它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实施中,由于知识产权战略赖以实施的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原来的战略部署和战略实施方案实施将无法知识产权战略目的,而重新进行知识产权战略部署,修订原有实施方案的战略。企业知识产权变换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企业战略管理从根本上强调的是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④] 根据权变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中的环境学派规制理论的观点,企业组织应根据环境的要求加以构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应与面临的环境相适应。[⑤] 以华为公司为例,公司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局部技术核心技术突破取得了很大成效,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开发和积累,加之稳定的研究开发投入,公司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申请了数万件专利,缩小了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差距。然而,公司在总体上仍然缺乏基础技术的核心专利,特别是原创性程度极高的基础性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多为经过二次创新而来。随着通信领域国际竞争的激烈,公司认识到由二次创新技术向基础性专利技术转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公司3G商用系统的开发就体现了其对基础性核心技术突破的用心。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动态适应能力理论可以从动态能力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方面加以理解。动态能力理论基本构架包含组织与管理流程、位置和路径,认为企业动态能力观包括过程、位置和路径三方面因素,蕴藏在组织规则中的深受企业资产地位和路径影响的流程起着协调、学习和重构(转变)等作用。蒂斯根据动态能力理论考察了IBM、飞利浦等著名企业以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重视技术资产的获取以及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保护这些技术资产,但认为这些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仍然难以占据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他进而认为应当从动态能力的角度寻求影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内部动态因素。[]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它是企业利用资源,特别是整合、重组、获得和应用资源以适应甚至创造市场需求的变化的能力,是在市场出现、毁灭、分裂、变革甚至灭亡时企业借此获得新的资源整合的能力;[] 主张“市场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创新的竞争,创新特别是能力的创新(即动态能力)才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源泉,动态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地获得新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则关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形成企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海恩德萨恩、科佰恩提出的元件-构架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包括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其中前者由资源、知识技能和技术系统等构成,后者由合成能力、管理能力、价值标准、无形资产等构成。这一观点显然包含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用的含义。[]

以上述动态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为指导,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动态适应能力尤其需要着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风险应对策略和权变策略。所谓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风险应对策略,是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会遭遇到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无法实现,而为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需要针对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和措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风险在广义上属于企业战略风险的范畴。关于企业战略风险则有不同的理解,如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可以认为是在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偏离企业战略目标而造成损失的各种负面因素,还有观点将其理解为战略性的风险,即在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风险,强调战略及其影响因素。[]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权变性则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风险或称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变化风险所采取的灵活的对策。[11]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风险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变化、企业组织构架间的协调与配合以及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挑战等因素,可以分别称为适应性风险、支撑性风险、协同性风险和创新性风险。就适应性风险而言,主要是把握企业面临的环境的变化,找出这些变化对企业有利和不利的一面,同时针对这些变化特点调整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就支撑性风险而言,主要是对企业的组织构架、资源配置和人力投入等因素重新加以评估,针对影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行的不利方面加以改进。同时,进一步培养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这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的软硬件建设途径加以实现;就协同性风险而言,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知识产权职能部门和人员系统协出现的不协调情况,为此需要了解在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中战略协同出现问题的表现和原因,进而采取新的战略协同措施;就创新性风险而言,主要体现于外部市场、法律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研究开发投入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或者创新成果出现重大法律风险,如企业专利战略实施中出现重大专利被宣告无效、核心专利遭遇严重的侵权现象等。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动态适应能力的实证分析

 

充分运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战略柔性,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获得大发展或扭转困境的例子很多,值得我国企业借鉴。以下以IBM公司和日本企业成长之路为例加以探讨。

IBM公司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如1993年的亏损达到81.01亿美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发展具有巨大前景,但IBM由于没有捕捉到这一点而失去了机会,反而培育了像微软和因特尔这样的竞争对手。90年代以来,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加之企业科技创新投资萎缩和外包加工的崛起,IBM 公司面临巨大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改组和转型。19938月,首席执行官路易斯•郭士纳确立了“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为包装的”经营理念,通过建立全球服务事业部、要求代理商保持IBM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统一和活力,以及公司收购等手段,建立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终于摆脱困境而屹立于世界500强企业前列。[12]

再以日本企业专利战略为例,在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主要实行专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这一专利战略模式以模仿创新、二次创新为基本特点,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创新为基本的发展道路。通过实施这一战略,日本实现了对欧美先进技术的追赶,成为经济和技术大国。在具体的专利战略模式上,则主要以专利网战略制衡欧美基本专利的进攻,以小制大。当在日本技术积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后,日本对技术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逐渐向强化基础技术研究和全力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方向转变,向自主知识产权战略过渡。详而言之,日本企业在二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缺乏独立研究开发能力,无法形成支撑企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于是采取了以引进专利技术为核心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同时以专利网战略、交叉许可战略对抗欧美的基本专利,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逐渐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产业技术,通过技术改良和模仿创新,实施技术立国和贸易立国战略,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逐步迈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日美企业专利战使日本企业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技术成熟和经济实力增强,日本企业更注重基础性质的专利,并通过大量专利申请和授权占据海内外技术市场优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日本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出现巨大变化,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体现于日本在高新技术和技术集约型产品竞争方面与欧美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传统工业的冲击。为了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日本企业强化了专利保护战略,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专利保护强化海内外市场竞争地位。特别是,日本认为其与美国差距拉大的原因是高新技术领域原创技术和基本专利缺乏,在专利战略实施重点上,高度重视原创性专利战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实施原创技术突破,提高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开发能力。随着国际竞争形势的变化,日本政府发现过去一直以防御型知识产权战略为主导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需要改变。近年来,日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又有了重要变化,就是将传统的企业以市场竞争战略为核心,研究开发战略服从于市场竞争战略的做法改变为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围绕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研究开发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这一战略定位的变化,反映了日本企业适应战略环境的变化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用心。日本企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专利战略深刻体现了企业专利战略与时俱进、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柔性。

笔者上述以日本企业专利战略为例描述的知识产权战略柔性和动态适应能力,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也得到了证实。有学者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路径的国际比较问题,发现美、日、韩国知识产权保护及其相应的战略与技术发展存在协同关系。以日本为例,具体情况如下表:

 

时段

知识产权保护

技术发展状况

形成期(明治维新-二战前)

重视保护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引进外国设备、开始针对发明的改进活动

弱保护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30年代)

以小敌大的外围专利战略,保护民族工业

从购买设备到购买专利到购买实验室技术进行后期研究开发

强化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向自主、原创型专利战略过

制造业突起,成为技术输出大国,但原始创新和基础专利薄弱

战略期(20世纪末至今)

知识产权立国战略

技术创新、转移和知识产权制度

 

12-1:日本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发展对照表

来源:张真真、林晓言:《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路径的国际比较问题》,《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1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融合的法律运行机制研究”(编号:08BFX071)阶段性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阶段性成果(编号:NCET-10-0772);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管理交叉学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晓青(1966-),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 汪应洛、李坦、刘益:《企业柔性战略——跨世纪战略研究与实践的前沿》,《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 李平、潇延高著:《产业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关于深圳实践的深层次分析》,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 参见包晓闻、刘昆山编著:《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美国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128-129页。



[] W Q. Miller,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Decision Speed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texts, 43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9, 463 (1991).



[] 参见周勇涛、朱雪忠文家春:《企业专利战略变化风险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2期。



[] 参见Teece, D J, Pisano, G, and Shuen, A., Dynami 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 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 : 509- 533薛元昊王重鸣:《企业知识产权策略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2期。



[] 转引自李平、潇延高著:《产业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关于深圳实践的深层次分析》,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 刘林青、谭力文:《专利竞争优势的理论探源》,《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 李伟:《企业发展中的专利从专利资源到专利能力——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4期。



[] 参见周勇涛、朱雪忠文家春:《企业专利战略变化风险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2期。



[11] 目前学术界较少使用这一术语,这反映了我国从战略风险的角度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问题还比较薄弱。 不过,近年来学者对企业专利战略变化风险的研究算是开了一个好头。该成果将企业专利战略变化风险界定为:“在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变化的过程中, 由于专利战略态势的改变, 或者专利战略内容的调整, 给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企业竞争能力与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 致使不能有效满足企业战略成功所需的条件, 从而使得战略目标无法实现并降低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本部分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风险的分析,借鉴了该成果关于企业专利战略变化风险分析因素和模型。参见周勇涛、朱雪忠、文家春:《企业专利战略变化风险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第2期。



[12] 参见包晓闻、刘昆山编著:《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美国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06页。





相关文章
“私人复制”著作权问题探讨——以复制权与复制权限制对立统一关系为视角
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以专利信息管理为考察视角
我国著作权合同制度及其完善研究——以《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为视角
法律如何保护“孙悟空”的权益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3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