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论文精粹 >  文章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内涵及其价值探析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7-05-04  阅读数:

 

冯晓青[①]

(中国政法大学  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原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

 

摘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获取最佳经济社会效益的总体性谋划。我国企业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包括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确保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获得“知识产权优势”,提高知识产权能力,进而获得核心竞争力;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封锁,取得市场竞争主动地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核心竞争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改变

中图分类号:D923.4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知识产权制度的地位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高。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一)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一般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特点谋求获取最佳市场竞争地位的总体性谋划[[1]]它是对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战略性运用,用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模式。在知识产权制度越来越重要的国内外环境下,从战略高度运用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形式。知识产权战略属于竞争战略的范畴,它是市场经济主体实施竞争行为的高级形式和较高的境界。随着知识产权制度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知识产权战略也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日益相关,这就使得知识产权制度在一个国家的运行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同时也使得知识产权战略具备了国家战略的禀赋,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现代社会,知识产权战略是依托于知识产权制度的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内核的谋求最佳经济效益的战略形式。从知识产权战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战略源于公司战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知识产权战略甚至是被作为公司的商业秘密来认识的。当然,即使在当前很多制定与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其知识产权战略确实也是被作为商业秘密看待的。不过这只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侧面,其真正用意是服务于企业战略,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而运作的。在国家层面上,知识产权战略是一种国家战略,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政策工具,如2008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就是如此,它是将知识产权从单纯的法律范畴和法律保护问题上升到关系国家大政方针的战略层面,以此实现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国家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国家战略。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显然属于知识产权战略的范畴,它是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取得最佳经济社会效益的总体性谋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的竞争战略,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是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战略的交叉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这一概念是在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地位的标志。为取得这种优势和地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特点,谋求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优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既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也属于知识产权战略的范畴,它是企业对知识产权法律及其制度的综合运用和战略性运作;是企业将知识产权制度特点、技术特点、市场经营特点和商业化经营模式的有机结合;是企业以技术开发和创新、品牌支撑为核心,获得竞争优势的动态运行过程;也是现代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形式。一般地说,当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营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来源时,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中的实施具有更现实意义。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具有密切联系。例如,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的很多内容就涉及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规范,以此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如要求企业“应有全球性竞争意识,并从战略的高度制定相应的对策”,“战略性地利用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经营战略化”等。

在当今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的形势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落实和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内容,离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终将无法实现其目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形式和手段,它贯彻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全过程,对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意义,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和实现,最终需要通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去实现和体现。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整体运行的指导思想、理念和行动方针,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垄断性法律特征的知识产权自然成为企业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则是企业为求得生存与发展、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因此,企业应当未雨绸缪,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和落实。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科技、经济实力和公司战略确定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积极加强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提出适合于自身的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及其对策思路,规划其未来知识产权愿景。

1.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必然性

从近些年美国、日本、韩国的经验看,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美国很早就重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国家创新和经济发展,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从美国立国基础看,保护知识产权始终是国家创新的支柱”。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即启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遇到了日、欧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有力竞争,曾出现研究开发经费减少、贸易赤字增加的困境,而美国认为必须发挥其占优势的科技、人才优势,强化知识产权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才能走出困境。为此,美国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率先启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02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发布了《21世纪专利战略发展纲要》,提出要依靠知识产权保护美国经济。2006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引领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政策——2007~2012年战略计划(草案)》,表明其推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立场和观点。美国知识产权战略以强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充分保护其技术和产品优势以及推动实现美国全球经济战略为指针。从其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嬗变来看,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推行促进了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演变,亦即从弱保护到强保护、从选择保护到全面保护的过程,而变化的根源则在于美国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美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几个核心内容是:在国内层面,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的协调,以促进知识的创新、扩散、转移、应用和价值实现为重点,在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同时,防止知识产权过度保护构成等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破坏;在国际层面,牢牢控制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制定与修改的主动权,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美国的国家和企业利益,极力推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知识产权战略运作上,以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为核心,确保国家和企业在国际知识产权竞争中取得战略优势;在知识产权制度与政策上则体现为由注重保护到在保护基础上向激励扩散和应用方向转变,通过改革专利司法制度,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理顺创新者对创新成果的利益关系,实现激励技术创新的目标。

很多学者研究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问题时发现,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壮大与其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密不可分,在21世纪知识产权的作用还会加大。有学者指出:“权在长中可以发现造能,而它们可以使: 下个国的长和竞争力很大上是决定的,国在多大持并保护[[2]]

日本在二战后长期实行技术立国战略,并较早重视利用知识产权战略推动技术发展,这源于在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企业受到欧美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进攻,认识到实施知识产权防御战略以攻为守的重要性。1973~1974年,日本出版了《美国企业的专利技术战略》《欧洲企业的专利技术战略》等,用以指导国内企业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日本通产省在1999年又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随着经济转型,进入21世纪后日本即启动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2002年日本政府颁发《知识产权战略大纲》,2003年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本部公布了《有关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及其利用的推进计划》(日本知识产权界称之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措施。日本政府启动知识产权战略有其深刻的原因,这就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日本政府逐渐认识到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形成和知识经济的凸显,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增长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技术创新,鼓励和发展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产业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基于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创新成果的重要性,启动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势在必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了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的设想,试图以建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国家战略来摆脱日本经济的困境。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分为创造战略、保护战略、应用战略和人才战略四个部分。在企业层面,日本也较早形成了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建立了融技术战略、信息战略、资产经营战略和组织管理战略等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美国、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启动和实施提供了经验借鉴。在当代知识产权制度日益重要的环境下,知识产权制度运行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知识产权在一个国家中已取得战略地位,因此,知识产权战略需要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服从于国家整体战略需求。

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也是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然而,未来经济的发展主要不能再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和大量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基础之上。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出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全球化的新局面,关税壁垒逐步让位于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壁垒,我国技术和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产权壁垒。特别是我国很多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和经验,对待知识产权问题还停留在保护层面。加之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仍很高,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启动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我国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在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提出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思想,认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是要通过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来促进国家总体目标的实现[[3]]。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就是要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通过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在我国的有效保护、管理和运营,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战略性地运作知识产权的水平,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反映了当代知识产权保护日益战略化的客观现实。

2.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战略是以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基础在战略层面上运作知识产权的战略形式。其中知识产权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公平合理地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调整知识产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关系,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竞争政策的平衡,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则需要充分有效地运用该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就是更好地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作用和功能谋求更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的战略形式。

第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该次重要会议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围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科技,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际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党的十八大则提出要大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2016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通过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要求我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通过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获得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重视和加大知识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则是一种促进知识资源创造和有效分配、运用的法律制度,而“知识产权战略是自主创新的环境保障,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是完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调动知识创造的积极性,为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第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措施。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凸显,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既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领域,其本身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科技实力的重要象征,如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强国无不是知识产权强国。20147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指出:各类企业都要着力改革创新,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在闯市场中不能仅靠价格竞争、更要靠质量取胜,在市场搏击中强筋健骨,提升竞争能力,努力冲出传统发展方式的“重围”,实现提质增效的“新生”,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作出新贡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则要求:“推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深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实现从大向强、从多向优的转变,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创新型国家之路,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能激发获市场经济主体取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知识经济的凸显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国家重要的无形财富和战略资源。正如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指出:“竞争的胜负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有价值的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资产,而这些资产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产权”[[4]]。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情况如何,不仅对其本身创新能力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当今西方发达国家都是以其强大的企业作为立国之本的,其企业应将对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营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知识产权战略则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功能,谋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利市场地位的总体性谋划。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企业既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关键主体,也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甚至可以认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在微观层面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1]。企业是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主体,也是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等实践运作的对象,离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将失去依托,并且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和价值实现最终需要通过企业予以实现,因此,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可以认识其重要意义和作用。

事实上,日本政府启动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工程,其着力之处就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言之,日本推行的知识产权战略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为重要目的。再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内容看,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在相当多的方面需要企业去落实和实现。在近期战略目标方面,“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势企业”;在战略重点之“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方面,提出要“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体现了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思想;在战略措施之“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方面,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引导企业在研究开发立项及开展经营活动前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支持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境外取得知识产权。引导企业改进竞争模式,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支持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在战略措施之“鼓励知识产权转化应用”方面,指出要“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缩短产业化周期。深入开展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应对知识产权竞争的能力。”此外,在其他一些方面,如各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与运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等方面,企业在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目的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内容无不反映了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对于推动和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特殊地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一事实不能否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也需要受到政府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企业是主体和核心,也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当然,也不能因此否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独立性,甚至否认企业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否则将误入歧途,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行有害。

2.确保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

“竞争优势”这一概念最初于1939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提出,后来该概念被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也与竞争优势特别是市场竞争优势直接相关。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的根本目标,也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最高境界。例如,德国企业界确立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就是利用专利和其他占优势的知识产权独占技术和产品市场,提高企业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以使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据竞争优势。又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昌盛的原因在于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国家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而国家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则源于企业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效率[[5]]。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立足于企业和行业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 包括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政府的作用以及机会。迈克尔•波特的上述观点是对竞争优势来源挖掘的体现,属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所谓“外生理论”范畴,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理论”不同。竞争优势外生理论主张产业吸引力与企业在市场中的位势作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通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产品差异化战略、扩大生产规模的低成本战略以及目标集中战略等模式来提高行业壁垒,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事实上,企业战略模式与特定的经济时代和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规模经济时代,企业更关注市场份额和产品价格,拥有市场份额和较低的产品价格就能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在20世纪70-80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上述竞争战略模式亦尚未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重要位置。

传统观念认为价格和质量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技术竞争的加剧以及知识产权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的日益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日益复杂,单纯依靠价格和质量难以取得竞争优势,而是包含了产品的设计、性能、技术和品牌等诸多因素。再从企业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低层次市场竞争优势向高层次市场竞争优势转变,其中低层次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廉价的原材料以及使用竞争者的技术、设备和方法等赢得市场份额,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的竞争优势,其主要采取的是成本优势战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广度和深度都有限,我国传统的企业竞争优势大体可以概括如此。高层次市场竞争优势则是通过技术、品牌和客户关系积累,以积累高附加值无形资产价值为特点的企业竞争模式,如专利技术竞争就属于高层次市场竞争范畴。在这种模式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极其重要,它可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特点,将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属性与企业市场经营管理高度结合,获取市场竞争优势。通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培育并提高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组织能力和核心市场能力等方面,从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也正是因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于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用于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随着知识经济凸显、技术竞争的激烈和知识产权国际化的深入,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于技术和市场的竞争,也同时越来越体现于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品牌优势的竞争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其核心则是企业知识产权的竞争。换言之,当代社会企业竞争形式上体现为技术和市场竞争,实质上则体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对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企业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获取并利用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并最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正如有专家指出,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获取和利用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6]]

随着各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技术竞争强度的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在竞争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已上升到企业战略资源的程度。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和高信誉商标等知识产权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高低。专利技术、高信誉商标等知识产权资产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则离不开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严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而且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的财富,是成功企业普遍采取的战略手段[[7]]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和技术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且其本身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无形财富。例如,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全球品牌中名牌的比例不足3%,但市场占有率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计算机软件等个别行业甚至达到90%[[8]]。 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财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蒂斯教授认为,企业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结合后形成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需要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累积才能实现。企业形成的这种能力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种从企业能力的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认识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取至关重要。

3.获得“知识产权优势”,提高知识产权能力,进而获得核心竞争力

1)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及其意义

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是随着知识产权地位的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在企业市场竞争和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将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资源进行高度整合,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将企业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优势是企业将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桥梁和关键。有学者将知识产权优势分为硬优势和软优势两类:硬优势体现于在涉及知识产权资源的创造、占有和运营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通过掌握高新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以许可、使用、投资和资产重组等形式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软优势体现于运用知识产权法律规则和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和规范市场,激励与保护创新,同时保障知识产权人的权益。无论是上述硬优势还是软优势,整体上的知识产权优势还可以分为知识产权制度优势、知识产权规则优势、知识产权资源优势和知识产权运营优势等四个方面[[9]]。还有学者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认为厂商的垄断优势包括先进技术、规模经济、组织管理技能、大规模资本、信息网络优势以及全球性市场营销,其中技术优势被认为是厂商最重要的垄断优势。在知识产权制度下的技术优势就是专利技术优势,因此从这里也可以得出知识产权形成垄断优势的结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明确指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最可能利用的是建立在技术、品牌和其他知识产权等资产的所有权基础上的自身特有优势ƒ,该观点虽然是针对跨国公司的,却也导出了知识产权成为企业自身优势的结论。

企业知识产权优势的形成需要知识产权战略的推动,而这一优势形成本身存在内在的缘由,就是知识产权本身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智力资源,也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在企业竞争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还是其战略性资源,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可以放大资产效应,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实现有机组合,提升企业资产价值,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奠定基础,而这一过程也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获取和发挥效能的过程。

在当代,不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是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技术较量和竞争的直接表现形式和平台。以国际上6万多个跨国公司为例,其控制了世界技术转移的90%和投资的80%[[10]]。跨国公司的优势最终是通过拥有占优势的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表现的。事实上,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是否具有知识产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企业自主创新以及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空间,当然,知识产权优势的发挥本身需要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处理好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系,才能使创新成果及时得到法律能保护,从而充分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保护创新成果。在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企业通过建构知识产权优势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是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终目标。《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应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这在很多企业制定和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中都有体现。例如,伊利集团制定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就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利用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本身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企业核心能力则是其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源泉。这里所谓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尤其是针对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现代企业开展竞争的几个层次是核心能力层、核心产品层和最终产品层[[11]]。核心能力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各方面技能和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体现于在特定的市场经营环境中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合力。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够对最终产品为顾客带来可感知价值具有重大贡献[[12]]。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成功不能仅依靠一时的市场策略或偶然的产品开发,而应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是竞争能力独树一帜的核心能力,在当前已成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3]]。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从竞争对手的角度加以理解,即它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具有独到优势的、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能力、优势和独特的知识体系。

核心竞争力被认为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本身也成为当代企业竞争的重要特色,形成了在技术竞争时代的另一个“核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推动了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在当代它被广泛用于评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地位。企业核心竞争力关注如何获得企业竞争优势以及如何保持这一优势,重视竞争优势的来源和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核心竞争力本身是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表现和关键,它的形成是企业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的结果。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立足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及其整合和作用的有效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核心”要素:

一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优势,这体现于企业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及其优化配置。在知识经济凸显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于其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很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都是以优秀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为特色的。这里的人力资源,一般意义上是指劳动力投入,而劳动力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大军的技术水平”[[14]]。从企业拥有核心资源优势的角度看,这里的人力资源更接近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保罗•罗默所提出的“非技术劳动力之外的人力资本”,而根据芝加哥大学罗伯特•卢卡斯的观点,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区别则在于它能不断增加边际收益而非递减边际收益,因而它允许经济无限发展[[15]]。 因此,这里的人力资本更多地是针对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当然,企业拥有的各类资源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否则将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作用。

二是核心技术优势及其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看家本领”和赢得技术竞争、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也自然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法宝。国外很多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都是建立在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上的。例如,美国杜邦公司拥有在人造橡胶、化学纤维和塑料等合成材料的核心技术,其在世界化工原料市场独占鳌头。

然而,核心技术的获取绝非轻而易举,它需要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力量和经济实力,运用正确的创新战略才能获得。企业获得核心技术也需要逐渐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改造能力等。核心技术的开发固然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投资,但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技术,就能取得核心竞争力。当然,拥有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还不能划等号,因为核心竞争力涉及企业技术优势与组织管理、营销系统等的有机结合,其还必须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去实现。

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经济环境下,核心技术优势及其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外在化为企业核心产品能力。核心产品是连接企业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纽带。纵观众多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都是以开发、制造或销售核心产品为重要表现形式的,如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器和本田公司的发动机等。因此,分析企业核心产品的情况,如核心产品的市场地位、销售规模和市场前景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情况。

三是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企业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进而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构建良好的市场营销网络与体系、有赖于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均具有密切联系,市场营销涉及企业产品开发、市场决策和产品销售活动,其更与市场竞争格局有关,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因此由新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决策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等构成。新产品开发能力可以从新产品计划、新产品开发组织、新产品开发成本和新产品开发效果等方面加以评判;市场决策能力可以从对新产品市场空间、产品销售规模和市场竞争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产品销售能力可以从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规模、销售业绩、销售活动以及销售的组织构架等方面加以分析;产品竞争能力则可以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增长率、产品利润率和产品结构等方面进行考量。

四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受惠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它是企业的基本精神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于形成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核心价值观又与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独特的企业文化本身形成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无形资本。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战略和生产经营等承载的无形力量,对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向心力的作用,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曾在对数百家企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撰著《企业文化和经营业绩》一书,发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影响,它尽管不易改变,但完全可能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16]]。企业文化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常,可以从企业文化的现状、特点、形成机制及其与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和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等方面加以评判。

五是组织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企业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这最终体现于以企业战略为指导组织生产要素,生产出具有差异化优势产品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于开发出创新性强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产品,而且体现于其独特的组织管理和组织创新能力,离开这一点,企业即使拥有先进的创新成果,也难以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及加里•哈梅尔指出,从组织的角度看,将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以便使公司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是获得真正竞争优势的来源[[17]]。该观点无不强调了企业组织生产要素能力的重要性,重视如何将其技术、创新资源与生产技能实现有机组合。从组织管理的一般原理看,组织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是实现企业特定经营目标的工具。组织管理本身也存在创新的问题,组织创新能够更好地保障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如在核心技术开发方面,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组织生产要素,是与核心技术开发本身同样重要的问题。

以上这些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为打造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除了技术方面因素外,还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方式看,最重要的是生产核心技术产品,如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尔所指出的一样:“为了保住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公司都力图使核心产品——一种或者多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世界上的份额达到最大。从事核心产品制造带来的收入和市场反馈至少部分地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改进和扩展的速度”。[[18]]

企业在一定时期取得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构成上述核心竞争力的因素随着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行业竞争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而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所以,企业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保持来之不易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构筑知识产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机理

离开知识产权,企业实现内部技能和知识结合是不可想象的。从我国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看,也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中的关键性作用,甚至将核心竞争力直接等同于知识产权。例如,吴汉东指出,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商标保护,也无论是高科技领域还是传统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知识产权[[19]]。事实上,很多事例均可佐证这一点。例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能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较高利润,因而具有核心竞争力。以我国电脑企业和国外知名企业相比而论,有资料显示拥有计算机操作系统核心技术的微软公司其税后利润达40%,拥有电脑CPU核心设计制造技术的英特尔公司其税后利润率也达到20%。我国很多年产百万台电脑的企业却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税后利润率不足5%[[20]]

知识产权之所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因为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力资本、良好声誉和组织构架,知识产权则在其中具有关键作用。换言之,离开知识产权,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失去依托和基础,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将知识产权等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似乎过于强调了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因为如上所述,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也需要通过战略性地运作才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而知识产权有效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则需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实现。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企业知识产权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主要途径与条件有:一是进行知识产权创造,企业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产权是通过知识产权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二是企业对自身获得的知识产权能够进行有效保护,防止他人擅自模仿;三是知识产权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企业对其知识产权资产的依赖性很强,但知识产权资产需要和企业有形资产一起综合发挥作用才能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四是企业对其知识产权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以市场机制为驱动手段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为要旨。在我国企业实践中,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构建知识产权优势进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取得核心竞争力的事例不在少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一些企业深受影响,但另一些企业则逆势而上,不退反进,关键就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拥有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在面临日益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4.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知识产权封锁,取得市场竞争主动地位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企业突破国外企业知识产权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特别是应对国外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取得市场竞争主动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是,国外跨国公司已经在我国部署了严密的专利网,特别是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领域“跑马圈地”,形成了对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专利包围圈,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例如,在计算机、信息通讯、航空航天和医药生物等行业,外国公司在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60%-90%。不仅如此,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对知识产权进行战略部署有不断加强的态势。而且在当前世界,技术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分布很不均衡。随着经济技术竞争的加剧和知识产权国际化,发达国家对技术资源和知识产权的争夺日益加剧,其跨国公司日益重视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实现对市场的占领、控制、保护以及对竞争对手的有力遏制。以美国IBM公司为例,其明确提出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就是要“确保其活动的最大自由”,也就是在研究开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等活动中没有阻力。跨国公司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背后,是以知识产权战略为支撑和指引的,其战略性地运作知识产权,使得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高度融合,获得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立足于其全球战略,它通过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力图影响本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使其朝着有利于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还通过设立相关机构、资助和宣传等多种形式影响东道国知识产权意识和制度,如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就是一个以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获得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为宗旨的民间机构。

近些年,跨国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动向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逐步规范化和完善,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有不断加强之势;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战略联盟,其“杀伤力”更强;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瞄准高新技术领域,以专利战略为核心,商标和商业秘密战略为两翼,辅之以其他知识产权战略模式,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注重与标准化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相结合,将知识产权和标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实施本土化战略,以图获取最大的利益。从国外跨国公司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上述特点看,其具有以下一些共同之处:将知识产权视为开展技术和市场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工具而从战略高度运作知识产权具有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和实施策略,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配置了有效的资源和组织构架。

在我国市场上,跨国公司高度重视并娴熟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压制我国相关的竞争对手,其基本的手段和策略有:利用政治经济手段影响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进程,为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提供有利的法律环境;强化在华知识产权管理和转让,以专利、商标贸易获取利润;推行其拥有知识产权为行业标准以保护其垄断地位;以知识产权诉讼为武器,获取高额侵权赔偿等。[[21]]仅以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结合和诉讼战略为例,在知识产权与标准战略结合方面,跨国公司在其母国政府帮助下,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等结合,企图构建非关税壁垒,阻碍我国企业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在知识产权诉讼战略方面,跨国公司除了进行诉讼威胁,逼迫我国企业支付巨额专利许可费外,还通过向我国企业发难,以诉讼手段获取赔偿。跨国公司发动知识产权诉讼的目的远不在于获得赔偿,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目的,例如损害竞争对手的信誉,提高自身产品在我国的知名度。

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为了应对国外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进攻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启动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5.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当前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建立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十二五”规划》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运用知识产权等要素投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经济转型通常涉及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变化,如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发展要素发生重大转变。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状态相关联,也可以认为就是从一种经济运行状态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过度或者从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向另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则是立足于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低级向高级运动,如由低效而粗放的粗放型经济向高效的集约型经济转变。

在当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其特有的激励创新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激励创造、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为基本的环节和手段,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动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举世瞩目,但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和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占有上,主要依靠的是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土地占用以及一些优惠政策和制度获取竞争优势,这种情形无法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市场要素的禀赋结构看,我国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不是资本密集或者技术密集型为主,劳动力存在过剩现象,导致劳动力价格低廉,当然这种情况近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所改变,但是,我国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消耗发展经济的低成本制造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仍然存在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缺乏,高新技术产品比重偏低,传统产品和低端产品居多。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确立,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受限,结果导致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仍然主要是通过低成本竞争手段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对市场机制不敏感、对市场经济产物的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感到生疏。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初期,核心是需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变主要靠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大幅度加大科技和智力资源参与生产要素,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诸要素所起的作用,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来源于技术进步,只有25%来源于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投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的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则大部分依赖于进口。[[22]]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尚未实现有效的结合,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我国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以及创新能力提高方面还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和国家经济和科技政策衔接方面,知识产权制度尚存在空隙,特别是在形成激励和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政策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肩负着促进我国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以及创新能力提高方面的重任。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体现于: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和保护创新成果的功能和特点,促进企业创新,逐步从主要依赖模仿和仿制、引进技术的技术发展路径上改变为逐步依靠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路径上,以拥有名牌产品和核心技术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集约化经营;将传统的资源、劳动力成本和低价竞争格局改变为主要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市场竞争力;在经济发展转型中,实现从要素驱动到知识驱动、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演进路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支撑引领作用,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转变,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鼓励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提升产业层次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推动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方面,产业集群升级是一个重要体现。所谓产业集群,主要是根据一定的专业化分工由同类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组成的松散型的企业群体。除企业外,产业集群还包括一定区域内与特定产业发展相关的政府机关、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等组成的柔性聚集。产业集群升级涉及产业过程、产品、功能和价值链升级等内容。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由于技术能力和品牌优势不足,整体上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急需要通过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这里不妨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近些年来技术发明结构和产业发展状况为例略加说明。有关研究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市经济发展采用的基本策略是外向型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外源动力以及细分的市场结构。该市逐步以国际市场和需求为生产导向,形成了OEMODM模式。这种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对外技术和品牌依存度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企业技术创新以满足顾客需求的市场为导向,而结果只能是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23]] 这一产业发展现状与深圳市发明在专利申请和授权结构中比例偏低的状况是一致的。它说明,面对新一轮产业国际竞争,深圳市企业只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才能摆脱现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深圳已提出要以自主创新打造创新型城市,其实质就是要改变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摆脱资源消耗性约束,提升产品的高技术含量,从生产型、加工型、制造型城市向创造型城市演进。

除了上述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外,制定与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还是建立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国家之所需。在当代知识经济凸显的环境下,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创新型经济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驱动创新型经济的重要引擎则是知识产权。在新的环境下,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我国需要建立创新驱动和知识产权的战略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其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

6.发挥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源巨大竞争优势的作用:以资源基础理论为视角

资源基础理论是行业结构学派出现之后的一种竞争优势理论,它主张企业运用其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可以转化成独特的能力。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自然资源无论是在农业经济时代还是工业经济时代,都是影响和制约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影响趋于降低。资源基础理论所及资源也主要不是针对自然资源,它认为企业拥有不同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构建企业独特的能力,企业的资源和独特能力则形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对资源的配置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在实现企业战略方面的关键作用。

资源基础理论主张,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企业资源和能力都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于其能够获取和控制的异质性资源,这种异质性资源是企业参与并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威勒费尔即认为,资源是战略分析的基本单位,而企业竞争优势直接来源于其异质性的资源。[[24]]企业的所谓异质性资源,是其稀缺的、具有价值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资源,这种资源具有持续性和竞争性。换言之,企业拥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是其获得长久竞争力的源泉,当企业获得了他人难以复制和替代的有价值资源时就能够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并不否认企业外部资源和条件的作用,因为企业外部的市场机会、市场结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会具有积极影响和作用,然而这些外部资源和条件需要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才能发挥作用。

应当说,资源和能力是两个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企业资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它既可以从其内部获取,也可以从外部获取。比较而言,企业能力则难以直接从外部获取,它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在组织内部培养。企业资源与能力建设具有辩证的关系,企业资源本身并不等于企业能力,但它是构建企业能力的基础和“资本”。从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来说,资源与能力均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在形成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企业拥有独特的异质性资源固然重要,但企业能力的形成则更在于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作能力。企业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关系是,企业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而企业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企业竞争力。资源本身具有静态性,再有价值的资源如果不能被有效管理和利用,也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价值和竞争优势。只有整合企业资源与能力,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企业异质性资源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一点从竞争战略的一般原理也可以得到理解,即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的因素并不是各方拥有的资源和力量,而是对这些资源和力量的利用方式,也就是选择何种战略的问题,体现于竞争者的战略能力。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看,创新资源以及对创新资源的运营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要素。只有实现创新资源与对创新资源的运营能力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创新资源的效能,实现技术创新。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实践看,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同时重视整合企业外部资源,提升资源配置和利用效能,辅之以适当的市场重组行为,是这些国家运用资源与能力理论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经验。这里的外部资源整合,常见于企业通过资产收购、兼并重组、合资合作、资本运营等方式加以实现。

资源与能力整合的理论反映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竞争的激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日益重视企业拥有的异质性资源和动态能力在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资源与能力整合的理论可以很好地用于解释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保护能力、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因为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而成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这种独特资源要在企业竞争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其竞争效能,需要对知识产权实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这也就是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在原因之一,因为企业只有战略性地运作其知识产权,才能不断培育其自主知识产权,逐步形成对知识产权的动态开发和运用能力。资源与能力整合理论要求企业不仅应重视通过创新活动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强大的知识产权战略资源储备,更应培育知识产权的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资源选择机制在资源的获取决策上影响企业产出过程,能力构建机制则在资源配置的诸过程和环节中影响企业的产出,它们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生产的过程,而整合资源与能力所形成的企业竞争战略才能够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25]]资源与能力整合理论为企业以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

 

三、结论

 

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随着我国由知识产权大国知识产权强国,以及“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显得更为紧迫。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创新驱动,而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创新激励机制和法律保护机制,只有在企业中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实现提高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的。2016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提出要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该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则进一步明确了立足于企业这一技术创新主体,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产权地位在国际国内的日益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注释

引自全国人大常委会路甬祥副委员长在2009年中国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上发表的讲话。

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理论较有影响的如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知识论等学说。

ƒ参见2006 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第35 页。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16-12-05

作者简介:冯晓青,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知识产权研究.

 

 







[[1]] 吴汉东:《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的战略构架》,《法人》2008年第2-3期。



[[2]]布鲁斯·A·莱曼: 《知识产权: 美国在21 世纪的竞争优势》,载[美]戴尔·尼夫等主编::《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邸东辉、范建军译,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第93页。



[[3]]张志成:《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4]]吴汉东:《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知识产权》2011年第1期。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6]]吴伯明:《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大力培育中国核心竞争力》,《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第4期。



[[7]]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4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8]]吴汉东:《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 515日。



[[9]]郭民生、郭铮:《“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探析》,《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



[[10]]王健:《企业肩负的使命任重道远》,《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624日。



[[11]]李伟:《企业发展中的专利:从专利资源到专利能力——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4期。



[[12]] Prohalad . C .K , Homwie ,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ord Business Revie w, 1990, 68 (3): 79-87.



[[13]]包晓闻、刘昆山《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美国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1页。



[[1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6版)》,潇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15]]F.M.谢勒著:《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姚贤涛、王倩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16]] 引自刘平主编:《企业战略管理——规划理论、流程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17]]引自冯晓青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18]]包晓闻、刘昆山:《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页。



[[19]]吴汉东:《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产权》,《中华商标》2007年第5期。



[[20]]彭文胜、刘逸星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实施方案制作指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21]]张欣欣:《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及形式分析》,《科学与管理》 2008年第5期。



[[22]]张真真、林晓言:《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路径的国际比较》,《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1期。



[[23]]杨淳:《深圳产业技术源头创新能力分析——基于专利统计数据的分析视角》,《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4期。



[[24]]Hamel G, Prahalad C K.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4): 122-128.



[[25]]方润生:《资源和能力的整合:一种新的企业竞争优势形成观》,《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6期。

 

 

 

 





相关文章
服务商标侵权如何界定:以“非诚勿扰”商标侵权纠纷案为例
网络游戏直播画面作品属性及其相关著作权问题研究
外观设计专利无效认定研究 ——以最高人民法院再审的一起典型案件为考察对象
From Tribunal to Court: Latest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Protection for Intellectu
民法总则“知识产权条款”评析与展望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3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