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之一) > 知识产权立法及其修改与完善 >  文章

温控阀专利技术推广,需要颁布一个《节能法》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魏衍亮  时间:2009-11-09  阅读数:

 

【摘要】很多小区,安装了流量计费器,但是可恨的物业公司不按流量计费。你即使关闭采暖设备,没有任何流量消费,它照样收取每平米15元的供暖费。这岂不是鼓励浪费?最高院颁布文件,对拒绝披露信息的政府,私人可以提出控告。对于节能,我们也要允许人们控告那些鼓励浪费的物业公司。

一、北京标杆项目启动中国采暖行业的变频时代

 

  我国冬季采暖人口达7亿多,冬季采暖能耗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4左右。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集中采暖快速普及,已占总采暖面积的90%以上,但是,家庭、单位的空采暖比例都高达45%左右,能源浪费非常巨大。广大北方家庭和单位为空采暖支付的费用每年高达数百亿元。

 

  目前,我国南方的建筑采暖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例如,到2020年,长江流域将有约50亿m2左右的建筑面积需要采暖,年消耗标准煤约1亿吨。困扰我国北方的冬季采暖污染、能耗问题将蔓延到南方地区。

 

  目前,我国冬季集中采暖普遍采用面积计费法,对空采暖没有抑制作用。现有采暖设备也不能对每个家庭实施入户采暖计量,每个家庭也无法控制整户、各房间采暖流量。供暖季开始后,各房间并行加热,用户不能调控各时间段的采暖温度;即使人员离开,采暖也不减弱或者暂停。这大大降低了采暖效率。例如,我国建筑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约20kg/m2?年,为欧洲同维度地区的24倍,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

 

  如果入户采暖设备能自由设定会议室、办公室、客厅、书房、厨房、卫生间、仓储间、走廊、车库等的温度至防冻的58℃,能把卧室的温度设定为人员离开时的58℃,睡前的20℃,睡后的16℃,那么入户采暖流量可望降低20%至90%。这种具有变频功能的入户采暖设备可使我国冬季集中采暖改用流量计费法,不但节约能源,节省开支,还可降低环境污染,增强能源安全。

 

  在北京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昌平大学城率先引进了世界领先的采暖温控阀产品,将为十多万人的工作、生活场所全面安装这种能变频的采暖设备。这一标杆项目启动了中国采暖行业的变频时代。

 

  二、北京专利技术重新规划世界采暖行业的变频进程

 

  实际上,实现所谓采暖变频的温控阀、恒温阀产品最早出现于1943年;目前,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发达地区,温控阀已相当普及,例如,在德国,温控阀的安装率超过80%。相应地,分户采暖的流量计费法也已在西方普及。

 

  各国还用法律强行推广温控阀产品。例如,波兰法令规定;从199171日起,所有新建筑以及所有集中供暖的旧建筑,对每个散热片都需安装温控阀。

 

  西方国家尽管用法律强行推广温控阀,但是在技术上,其产品尚不能解决阀杆与阀体交界处的漏水问题,连续使用寿命较短。例如,欧洲EN215标准规定,温控阀阀芯能连续使用5000次就算合格。为了解决采暖安全问题,西方国家对温控阀推行更换制度,在每一采暖季开始前,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部件全部进行更换;实际操作中,一般每年更换一次,而每个产品每次更换的成本约9欧元。

 

  我国强行推广温控阀的浪潮已经从北京掀起。例如,对新建住宅,北京市严令每组住宅散热器必须安装温控阀;双管系统散热器应采用高阻力两通温控阀;单管系统应设跨越管,散热器应采用低阻力两通温控阀或三通温控阀;地面辐射采暖系统和风机盘管系统应设置温度自动调控装置。对已有的集中采暖建筑,北京市也将推出限期安装温控阀的强制性命令。全国各地将追随北京,强力推广散热器温控阀。在不久的将来,流量计费法将取代面积计费法,成为我国新的建筑采暖计费方法。

 

  在我国尚不能采用温控阀年度更换制度的情况下,北京地区何以强行推广温控阀?如果我国不能像欧美地区那样每年为各个用户更换温控阀,用户的采暖安全如何得到保障?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北京和浙江企业共同研制的新一代温控阀设计使用寿命高达20年,可确保连续使用10万次不漏水。该产品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孵化成功,是北京、浙江政府大力扶持的节能环保新产品。

 

  目前,该专利产品已经开始向国外出口,可望淘汰需频繁更换的国外产品,成为全球新一代采暖温控阀的主导产品,并广泛安装到淋浴器、热水器、饮水机等产品上,打造上百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潮流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道路
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之思辨
知识产权文化的改造和重构
论录音制品“二次使用”的获酬权
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的制度变革与中国的应对方略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