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之三) > 知识产权侵权及其法律责任 > 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责任 >  文章

“间接侵权”辨:从“百度、雅虎案”说开去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杨明  时间:2010-10-27  阅读数:

百度、雅虎案,再来看看ISP侵犯著作权的认定问题。按照服务内容的不同分类,网络服务商(ISP)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狭义的ISP)和网络内容提供商(ICP)。
   
ICP而言,其经营方式为选择信息并通过网络提供给社会公众,具体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ICP自己提供信息,另一是信息为他人提供,ICP只是起到载体、媒介的作用。对于前者,如果ICF’自己提供的信息侵犯他人著作权,那么他构成直接侵权;而如果ICP所传播的侵犯著作权的信息为他人提供,则其只可能被认定为帮助侵权。ICP的直接侵权仍系一般侵权,在归责原则的问题上并无太大争议,故本文仅探讨帮助侵权的相应问题。
   
如前所说,判定帮助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出于明知、直接侵权行为存在、为直接侵权行为提供实质性帮助,显然,如何判定ICP存在主观过错(明知)是其中的关键。王利明教授领导的民法典起草小组在《民法典:侵权行为法草案》中已经关注到了网络侵权行为,其第161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者网络内容提供者由于过错,利用网络从事侵害他人权利、法益的,应承担民事责任。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3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该草案在网络服务商的侵权归责原则的问题上一概采用了过错责任原则,但笔者认为,不区分直接侵权与帮助侵权,一概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有失妥当,这是因为,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依赖于ICP所提供的服务,故其理应熟悉自己所传输的这些信息(对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因而也应让其承担更高的审核与注意义务(高于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即不必通过权利通知程序,就可以认定ICP存在过错,并进而承担帮助侵权之责任,此即过错推定原则的体现。同时,从过错的一般客观判断标准来看,对“ICP在其网络上传输信息规定较为严格的审核义务,也符合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的标准。
   
互联网接入服务商与ICP不同,其仅仅提供网络连接服务,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既不熟悉、也不具有控制能力,因此,互联网接入服务商不应像ICP那样对其所传输的信息负有较高的审核与注意义务,二者在侵权归责原则的问题自然有所不同。对于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的侵权归责原则问题,笔者认为《条例》第22[33]的规定可资借鉴,即确立过错责任原则,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的过错的判断标准有二:一为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即通过权利通知程序),该主体拒不采取相应措施,即可认定具有主观过错;二为如果对于侵权行为的存在是明知的——其标准是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就可以发现侵权事实(即善良管理人之标准,与美国国会所称之红旗标准基本同义),亦构成主观过错。在前述雅虎案中,阿里巴巴公司在收到唱片公司的删除通知书之后,仍没有完全删除相关链接,因而被法院认定具有主观过错,承担帮助侵权的责任。
   
这里还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在此类案件中,虽然学界将ISP的侵权责任称为间接侵权、亦承认还有直接侵权的存在,但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直接侵权人与间接侵权人之间的关系、不去解释为何司法裁判上最终总是体现为ISP的单独责任?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恰好就在于间接侵权理论本身,因为该理论自始至终也没有探讨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之间的关系问题
   
于是,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用共同侵权来界定帮助侵权之性质的意义就凸现出来了——共同侵权之性质,直接侵权人与帮助侵权人之间是连带关系;而既然是连带关系,那么权利人就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责任人来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在此情况下,权利人为什么能够仅仅追究具有较强经济能力的ISP(帮助侵权人)的侵权赔偿责任而放过直接侵权人(即前述所谓的体现为ISP的单独责任),也就能很好地予以解释了——在网络环境下,大家之所以把目光单单聚集在ISP(帮助侵权人)的身上,答案似乎不难找到,相对于网络上隐藏着的众多之直接侵权人而言,ISP一般都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且其目标明确、容易追索。另外,在英国和日本法上,构成帮助侵权并不以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为前提,因此,在只有帮助侵权行为单独存在的情况下,权利人亦能单独追究ISP的帮助侵权之责任也不应存有疑义。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结语: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应引进间接侵权是一个伪命题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此时可以回答本文开始部分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了——“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我国应引入间接侵权是否是一个伪命题?回答是肯定的。理由在于,综合上文之论述来看,我国传统民事立法及知识产权立法中的共同侵权和特殊侵权制度,能够很好地完成调整帮助侵权代位侵权的任务(当然,如前所述,特殊侵权制度尚需进一步改进以适应调整代位侵权之需),确无引进间接侵权制度之必要。
    “
在任何一个社会,即使是可以称得上是代表民意的立法机构所通过的法律也都不可能兼顾所有人的利益,换言之,任何一个法律在某种程度上都要不可避免地损害某些人的利益。但是,利益受损害的人可以通过游说、公共辩论等手段来影响立法机关的立法过程,这是矫正法律偏差的最常用途径。”[34]笔者认为,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进行任何立法或制度革新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具体到是否应引进间接侵权制度的问题上,间接侵权这一概念在笔者看来或许更多的只是为了满足理论上的归纳、抑或研习上的便利之需,将之上升到制度构建的层面也许言过其实,而且也是对美国侵权法的片面理解。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虽然涉及知识产权制度自身的特性,但其主要内容也仍然属于侵权法的范畴,两大法系的侵权制度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所涵之基本概念和理论有着自己的生存土壤,我们没必要追求二者之间的高度一致,否则,即使开展所谓的制度移植,亦不免沦为论证伪命题的活动。
   
(审稿编辑:孟兆平)


【注释】*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1]
一般认为,《条例》第14条、第15条确立的即是所谓的避风港规则,其具体内容如下:
     
14条:对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利人认为其服务所涉及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者被删除、改变了自己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可以向该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通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通知书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删除或者断开链接的侵权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
     
(三)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权利人应当对通知书的真实性负责。
     
15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删除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并同时将通知书转送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网络地址不明、无法转送的,应当将通知书的内容同时在信息网络上公告。

      [2]
国际唱片公司诉百度和雅虎是一系列案由相同的案件,例如,北京市一中院2005722受理的金牌娱乐v.百度案,北京市二中院2007122受理的环球唱片v.阿里巴巴案,前者于20061117一审判决百度胜诉,而后者于2007424一审判决阿里巴巴败诉;随后,两案均进入二审。最终,北京市高院于20071220同时对该两案作出终审裁定,均为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判决

      [3]
自我国学者开始评析“Napster以来,国内这几年关于引进问接侵权制度的声音不绝于耳,大大小小的文章在各种著作、期刊、网络之上发表出来。纵观之,这些文章大同小异,均是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典型案件予以评析,从而得出我国知识产权体系中应当建立间接侵权制度。当然,学者们在ISP的过错认定标准——“通知与删除义务的履行(所谓红旗标准的引入)上还存在一些争议,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基本态度上的高度一致——没有间接侵权制度,我国网络传输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就存在重大缺陷。
      [4]
参见(2007)高民终字第01188号判决书。除此之外,为了对比法官对百度、雅虎之行为的认定,我们还可以具体参看(2005)一中民初字第7965号、(2007)二中民初字第02622号、(2007)高民终字第1190号等判决书。本文所引之判决书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孟兆平博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五庭赵立辉法官提供,笔者深表感谢。当然,概如既往,一切文责由笔者自负。
      [5]
西敏第二条款的通过,英国国王的秘书处主管可以利用该条款的规定,将直接侵权行为令状的定义予以扩张解释,从而使之得以适用于间接侵害行为的诉讼。参见潘维大、刘文琦:《英美法导读》,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页20
      [6]
管洪彦:网络链接引发的知识产权侵害责任研究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最后访问日期2008125
      [7]
美国《专利法》第271b款:积极教唆他人侵害专利权者,应负侵权责任。”c款:许诺销售或销售,或由外国进口,属方法专利重要部分之机器构件、制品组合物或化合物,或实施方法专利权所使用之材料或装置,且明知该特别制作或特别引用乃系作为侵犯该项专利权,当上述情形并非作为主要或属不具实质侵害作用之商业上物品时,应负帮助侵权者之责任。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版权合同与网络服务商的法律责任
论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知识产权侵权与损害赔偿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