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论坛 > 专利法论文选登 >  文章

专利商业化的动力生成与策略选择:基于专利动机的一种解释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陈朝晖 朱雪忠  时间:2012-06-30  阅读数:


注:原文发表于《情报杂志》2011年第6期,略有删减

 

陈朝晖1,2 朱雪忠1

( 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430074 湖北武汉;2.广西工学院管理系 545006 广西柳州 )

摘 要: 文章从技术创新的动力假说入手,对“科技推动”、“需求拉动”和“政府引导”三种模式进行了讨论,认为专利动机是诱使专利活动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由保护动机、经济动机和战略动机构成的专利动机结构模型,结合规模和时间两个维度,分析了专利动机对专利商业化策略选择的影响。主要结论是: 当前发达国家一些企业专利申请和专利应用呈现着强烈的战略动机,这对专利竞赛和企业竞争战略可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专利动机;专利商业化:创新动力;专利战略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Driving Forces and Strategies Choice in Patent Commercializationa Patenting Motives Based Explanation

Chen Zhaohui1,2Zhu Xue-zhong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hypothesis of innovation motiv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major motive modes, i.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sh, Need/Demand Pull and Government Led, patent motive is regarded as the key driving factor of patent activity. A new patent motive structure model composed of protection motive, economic motive and strategic motive is found, and combined with the two dimensions of size and time, the influence of patent motives on the strategies choices in the process of patent commercialization is analyz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strategic motive is now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nterprises’ patenting and utilizations of patent activ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re is profound impact on patent race and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strategy.

Key words: patenting motives; patent commercialization; innovation motives; patent strategy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70633003

【作者简介】陈朝晖(1968-),男,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广西工学院管理系,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朱雪忠(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

 

 

 

专利商业化的动力生成与策略选择:基于专利动机的解释

 

 

 

199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及美日等国专利申请数量迅速增加,但是这些地区的企业研发支出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这种专利剧增的现象被称为专利丛林[1];几乎在同一时期,即使是专利密度很高的企业也存在专利沉睡的问题。据《金融时报》2001年7月报道,IBM、Philips和Siemens仅应用了大约40%的专利组合[2]。“专利丛林”与“专利沉睡”相悖现象的并存,反映了发达国家企业专利申请与应用行为的演化趋势。研究西方企业专利活动的这些现象、原因和影响,有助于促进我国专利商业化的发展。

 

1 专利商业化的动力来源 

 

1.1 创新动力假说:从外因到内因的转换

自Solow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量方法,并把人均产出增长和扣除资本和劳动净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后[3], 技术创新的驱动因素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科技推动”和“需求拉动”也就成为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假说。第一个假说认为知识发展遵循从基础科学、应用研究、产品 开发和商业化产品的线性过程。研究认为,这个假说忽视了价格和其他条件中的变化对创新的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反馈、互动和网络[4][5]。 第二个假说认为需求驱动创新的速度和方向,市场条件的变化给企业创造了通过投资来满足未满足需求的机会。新技术未来需求上升的预期将提高成功创新的回报, 增强了对创新投资的激励。其中,要素价格、需求地点、潜在需求识别、新市场潜力等都对创新投资回报产生影响。对于创新而言,上述两者都是必须的但都是不够 的,需要同时存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应采用两种方式来鼓励创新,一是采取措施来降低生产创新的成本(即“科技推动政策”);二是采取措施提高成功创 新的回报(即“需求拉动政策”),这就形成了“政府引导”的动力假说。研究指出,我国专利申请数在2000年后的年增长率超过23%,与我国专利法的修改 有关[6]

人 们注意到,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企业间也存在着差异较大的创新活动。这种差异并非简单地体现为专利申请数量的多少或质量的高低,究竟是什么因素驱使企业产生 这种差异?上述三种动力模式假说似乎都没有办法提供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模式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前提: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外部因素的驱动,也就是技 术、市场和政策等技术创新的环境要素。因此,我们应该从内部而不是外部来寻找答案。

组织行为学指出,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动机是推动组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驱动要素(见图1)。就企业而言,专利动机的基本起因,一是内部需要,例如通过专利来保护技术创新或竞争优势;二是外部诱因,例如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或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等。这两个动因不仅影响专利活动的指向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利创造、运用和保护等商业化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性。动机强度的差异,也就是不同类型的动机,决定了不同的活动绩效。 

 

1.2 专利商业化动力的形成

 

专利是一种垄断私权,在于满足基于垄断性的特殊需求,这也决定了专利申请与应用活动的性质。关于专利商业化仍存在不同看法:Griliches认为专利商业化就是专利的商业化应用[7],Svensson认为指的是专利持有人采取措施通过专利来产生收入[8],Nagaoka认为包括内部使用、许可和创办公司三方面[9]Webster和Paul认为应包括对外许可或创办公司、产品发展、生产和销售、大规模生产和出口这五个阶段的内容[10]。 这些认识体现了追求实际经济收入的传统观点——把专利技术转化为市场销售的实体产品,可以理解为狭义商业化的范畴。应该注意到,专利法鼓励创新者在创新初 期就申请专利。在这个阶段,创新成果往往尚未具备成熟的、适应销售要求的产品形式。此时,专利竞赛的获胜者往往是最先的申请者,而不是最佳的商业化者,这就导致专利存在着商业化不确定性的先天不足。这种不确定性隐藏的潜在利益,往往被理解为承担专利商业化风险的回报。如果把保护动机视为专利活动的基础,经济动机就是驱动专利商业化活动的主要动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专利活动的深入,人们注意到专利的技术与经济价值不仅可以通过许可和出售等方式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专利具有的垄断性还有助于企业等专利持有人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及潜在的垄断利益。根据波特“五力模型”,我们可以假设,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威胁时,若围绕着某个基本专利,申请相关专利来形成周边专利的严密布局,使这些专利网络具有对技术创新成

图1 专利商业化动力的形成机理

 

注:两个虚线箭头表示“科技推动政策”和“需求拉动政策”的来源

 

果、技术发展空间和已有竞争优 势等保护和封锁等多重作用,这将可能迫使竞争对手或是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来进行专利竞赛,或是采取合作策略以求突破专利封锁(这些都会提高运营成本,能否 成功突破还是未知数),或是请求谈判寻求专利许可,或是退出竞争市场。挖掘和实现专利垄断性在竞争层面的战略价值,将帮助企业降低竞争威胁并巩固竞争地 位。这样,企业专利行为已不再是单纯追求对技术创新的保护,或是对直接经济利益的追求。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专利创造性评判中的技术启示
研究工具专利的前景探析
“毒明胶事件”的专利法思考
申请或出让专利时请三思
专利创造性评判中的技术启示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3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