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论坛 > 著作权法论文选登 >  文章

是谁在拨动版权激励的琴弦——从职称评定谈学术作品的激励机制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0-01-04  阅读数:

 





*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武汉 430034)

【摘要】目前,我国的职称评定和科研奖励机制使学术论文的创作与版权立法的激励机制相左,并产生一系列的严重问题。本文试图对此略作探讨,并提出改革建议,以恢复学术论文创作的版权法激励机制。

【关键词】激励;版权;职称

目前,我国的职称评定和科研奖励机制使学术论文的创作与版权立法的激励机制相左,并产生学术腐败、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为此必须改革该职称评审机制,以恢复学术论文创作的版权法激励机制。

一、版权立法的激励机制

版权立法之激励理论已经成为学界通说。该理论认为法律赋予创作者对其创作成果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使其收回投入并有所收益,从而激励创作者创作并传播更多更新的作品1709英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简称《安娜女王法令》。可以说激励理论是该法的法哲学前提。美国1789年宪法明确规定:国会有权对作者和发明人,就其个人著作权或发明的专有权利,赋予一定期限的保障,以促进科学和艺术的发展。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鼓励有益于……促进……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对于该激励理论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从正向来讲:作者投入时间、人力、物力创作作品→→国家规定其对该作品享有版权→→作品市场化→→作者收回成本并获得利益→→激励作者再次投资创作→→最终增进社会和每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福利。从反向来讲:作者投入时间、人力、物力创作作品→→如果不能享有版权→→一旦作品市场化→→作品马上被竞争对手复制→→作者无法收回成本更没有获得利益→→没有激励→→作者不再投资→→最终减损社会和每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福利。因此,激励就是在“智慧之火加上利益之油”。(林肯)

二、激励机制的错位以及造成的后果

然而,目前中国对于学术论文作品的激励却与版权的立法宗旨相左。根据版权法,学术论文的作者对于自己创作的学术作品享有版权,包括人格权和财产权。然而,现实状况是学术作品完成容易,发表难,更不要说获得报酬,以激励更多更好的创作。笔者经常为评职称写了一些所谓学术论文,并发给杂志社,编辑回信使研习知识产权法的笔者尴尬万分。发表可以,但必须支付价格不等的给所谓的版面费:一般杂志500元到1000元不等,核心期刊1500元到3000元不等,权威期刊5000元到10000元不等。我晕,我无语。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上帝死了”;法国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在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大声疾呼“人死了”;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却证明“作者死了”。“上帝死了”、“人死了”、“作者死了”,这是一个什么样时代!?一切都乱了套!一切都被批判、解构、颠覆!这是个黑白颠倒、指鹿为马的时代吗?债权人是孙子,债务人是爷的时代吗?复制、粘贴还是原创时代?作者发表文章不断不给稿费,反过来还要给杂志社版面费、审稿费,给出版社所谓的书号费,作者不断不能从自己的创作的作品中受益,反而还要投入更多的金钱。是谁在剥削作者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谁侮辱作者的人格?!但是为什么还有成千上万的学术作品的作者愿意玩这种飞蛾扑火的游戏,并趋之若鹜呢!只要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学者”的人大都知晓其中奥妙:学术作品的作者的激励不是来至版权法的激励机制,而是来至职称评定的压力和所在单位的科研奖励。

比如:湖北省评定职称学术论文要求,评定教授职称至少十五篇。其中,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篇以上。而我们知道每个单位符合评审条件的不只一个,一般都是几个人竞争一个教授名额,所以为了一次过关学者们就不能满足于基本的数量要求,而必须有超过基本的数量一倍或几倍以上的科研成果。所以学界有笑话:某学者为了评教授专门雇人拉来了一车的科研成果。在评职称的压力下,绝大多数学者(学术作品的作者)低声下气的做人,完全成了杂志社、出版社的奴仆,对杂志社、出版社有求必应,哪还有学者的独立人格和风骨!有些作者为了在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发表文章,迫不得已给这些杂志社的编辑提供无微不至的一条龙的服务,吃喝玩乐送在所难免,这不是腐败是什么吗!?所以如果记者在新闻监督方面是“无冕之王”的话,在学术论文发表领域编辑无疑也同记者旗鼓相当。笔者曾给某杂志社投稿,文章虽然发表了,但是杂志社却只字不提稿费的事。笔者曾发邮件给该杂志社编辑请求支付稿费,编辑盛气凌人的吼叫你还要稿费?没有收版面费已经可以了!你还想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吗!?你可以告我们杂志社吗!?我又一次陷入无语状态,是呀,为了今后评上职称,过上体面的生活,我们哪敢得罪这些编辑老爷!学者们虽然在杂志社面前没有人格,但是一旦文章发表,学者评上教授、硕导、博导后,就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自己的福利:涨工资,申请科研项目,带研究生等等。所以一切投入(版面费、书号费、请客送礼费)都会随着职称的晋级而得到回报,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学者们还是满怀希望的展望未来,为发表学术论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另外,有些高校和科技机构也对学者们发表的学术论文给予不同的奖励。比如我所在的学校的科研奖励办法规定: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奖励2万元;国内权威期刊1万元或6千元;国内重要学术期刊3千元;核心期刊1千元;在一般学术期刊3百元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在评职称的压力下,在科研奖励的刺激下(评职称之火,科研奖励之油),学者们对杂志社收取版面费、出版商卖书号的要求有求必应,也就不为奇了。

在“评职称之火,科研奖励之油”的激励下,学者们拼命的要求发表学术论文,而大多学者水平有限,为了解决学者们发表学术论文的困难,专业的论文发表网应运而生。笔者在百度收索引擎键入“论文发表”四个关键词,收索到相关网页约5,970,000个,这个数目真有些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专业论文发表网站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们提供学术论文发表一条龙的服务。他们聘请专业写手(博士、硕士、高校老师、自由作者)撰写学术论文,并分门别类:英文类、科技类、农业类、建筑类、教育类、医学类、艺术类、博士、硕士类、专科、本科类等等专业;有专门的合作期刊:国家级、省级、权威、核心,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等;有专门的论文发表流程为:顾客:浏览网站>>登记需求>>接听咨询>>确认要求>>发送文章至本网邮箱>>查收用稿通知书>>完成支付>>查收期刊;客服:接到订单>>咨询顾客>>了解需求>>联系出版>>发送用稿通知书>>确认支付>>发送期刊>>完成服务。【1】所以有了这些学术论文发表网无微不至的专业服务,学者们要做的就是像网上购物那样拿鼠标指指点点付钱和签收发表其论文的期刊即可。

据在某收费杂志社工作的编辑介绍:“只要交钱,就不存在退稿的事……只要作者的投稿,跟杂志社半年以内已经刊发的稿件没有完全重复,不管质量如何,编辑后一律刊发……有些作者……直接把钱邮寄到杂志社,稿子让杂志社‘帮帮忙’……有一期杂志100多个作者,这样的懒人竟有几十个……如果说抄袭的文章不允许发表,那160页的杂志能发的文章,就剩不下几篇了……作者要的是被发表出来的论文,杂志社要的是钱,大家何必如此较真呢?!……你抄袭来,我发表去,什么学术不学术,只要能晋级、能毕业就行呗!”【2】所以有人感慨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有的期刊为了赚版面费,要求每篇文章字数3千字,并不断增加杂志的页数。该杂志2009年第1期中共293页,发表文章194篇。这哪是在繁荣学术,完全是搞学术腐败吗!有网站用以下文字做标题声讨学术腐败:“
教授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成行规导师过着‘老板’生活”、编辑不审稿审人”。【3】最近的学术腐败案例更是层出不穷:浙江大学贺海波事件;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抄袭事件;中国工程院博士论文抄袭事件;海南大学博导师学术造假事件;【4】辽宁大学老师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共同署名的学术论文抄袭事件; 【5】 清华大学硕士,湖北宜城市长周森锋学术论文涉嫌抄袭事件【6】等等不一而足。

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期刊总计8806种,其中核心期刊1822种,998320期,共计文章23155137篇。社会科学类(不包括自然科学类,因为笔者所在学校没有购买自然科学类)硕士论文 401516 篇,博士论文共 59557 篇,这其中还有许多期刊和硕士、博士论文没有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光期刊网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海量的,更不要说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的图书了!然而有多少是原创性的呢?笔者以为绝大部分的相互抄袭的结果,甚至是垃圾作品!面对海量的信息(巨多的垃圾信息),学者们要找寻对自己学术研究有用的信息时,无异于大海捞针,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笔者到图书馆借书时看到关于某专题琳琅满目的图书,兴奋极了,以为可以好好研究该专题。然而后来证明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图书馆就有关于知识产权法的教材80多种,这些教材内容大都相互借鉴)。在几百本所谓专著中有价值的就那几本,这不能不令笔者失望至极,这就是所谓的学术繁荣吗?笔者曾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收索栏输入“商业秘密罪”,共收索到论文107篇,在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收索到17篇,这还不包括没有上期刊网的期刊和非优秀硕士论文。笔者在阅读完这些所谓的学术论文后,感叹:一、两篇论文就可以讲清楚的“商业秘密罪”,却被学者们重复了几十次,者不能不是学者们的悲哀!

信息海量固然给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这要比没有选择要好很多,然而能够在海量的垃圾信息里畅游而不被臭气熏天的垃圾熏死,确实是信息时代的人们要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大海捞针无疑是在浪费时间,不是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吗?”海量的垃圾作品不正在侵蚀学者们有限的学术生命吗?而这些垃圾作品的存放还要占据图书馆的绝大部分空间,在寸土寸金的商业社会里,土地资源犹如黄金,用黄金来堆放垃圾作品不是巨额浪费,又是什么呢?另外这么多的期刊和图书用于发表所谓学术作品,其中垃圾作品无疑是统治者,而其都表达的纸这种传统的媒体上。国家每年要为了杂志社、出版社供应多少纸张,海量的垃圾作品,需要海量的纸张,需要砍伐海量的木材,这些木材砍伐后要造成多少水土流失,多少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地沙化,这又会造成多少人无家可归。而这些木材变成纸张要有造纸厂的加工,而这些小造纸厂有要造成多少河流、湖泊的水污染,又会有多少居民无水可用。纸张变成图书、杂志又要经过印刷厂的加工,而一些小印刷厂再次污染环境已不可避免。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职称评定机制惹的祸,不是吗?!由职称评定机制引发学术腐败、垃圾作品、森林砍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这无疑让地球人痛心疾首啊!

相关文章
版权制度下的“孤儿作品”问题
探析“避风港”规则主观要件——以视频分享网站为视角
网络环境中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
“垂直搜索”的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从特权到私权:近代版权制度的产生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