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吴汉东 时间:2009-07-20 阅读数:
第二,知识创新所需要的研发资金和物质条件。研发投入规模与水平是知识产权有效运用的物质条件,更是衡量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指标。2004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23%,2005年达到1.3%,2007年上升到1.42%。这一投入量低于可统计国家平均1.6%的总体水平,与创新型国家2.2%投入差距更大。由于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知识创新活动,导致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我国应当在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引下,推进科研投入多元化、市场化的进程。即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其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继续拓宽科技金融资金渠道,大幅度增加科技贷款规模;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智力成果产业化。此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把发展高技新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在财税、信贷和采购等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将高新科技的知识产权申请、管理与利用制度应与财税、信贷等政策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拓宽科研融资渠道,从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危机的根本之道,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之计。
第三,发达的中介机构及其良好的社会服务。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是指提供各种知识产权服务,包括咨询、代理、检索、评估、诉讼等的社会中介组织。是否拥有健全、成熟的中介服务体系,也是衡量知识产权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目前,美国一年的专利许可贸易收入达1800亿美元,品牌授权使用金额超过1050亿美元,这些知识产权交易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存在着数量较少、类型发展不均匀、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内容单一等缺陷,尚不能满足知识产权有效运用的需要,企业“买技术难,卖技术也难”的问题都比较严重。因此,中介机构和社会服务作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配套机制亟待完善。
第四,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知识产权人才是知识产权事业成功的基本保障。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员工占本企业职工总数的千分之六。按照国际惯例,企业应按技术人员4%的比例配备知识产权人员。我国目前有200多万技术人员,而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估计只有1万人左右。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影响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打造知识产权战略人才库,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源泉所在。
综上所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危”与“机”,践行知识产权战略,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为建设创新性国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我国应当协调知识产权的“质”与 “量”,注重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通过知识产权实施的三大目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科学效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我国应当建立以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配套机制,从而在根本上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转变为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胜机。
转载自《知识产权报》2009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