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之二) > 中医药、 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生物多样性知识产权问题 > 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 >  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曹新明  时间:2010-05-28  阅读数:

注释: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参见http://WWW.chinabaike.com/law/gjt/1429440.html

[2] “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于200667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7/content_4660197.htm

[3] “春节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于200667被国务院确认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7/content_4660197.htm

[4]参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

[5]保护的英文原文是protection,其本义是使某人或某物免受损害和伤害。参见[]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4),李北达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190页。

[6]《公约》第2条同时使用了两个词:“Safeguarding”“protection”。这两个词翻译成汉语都是保护”,但是原文的含义是不同的。此处保护的原文是“Safeguard”,其含义是确保某人或某物安全。参见[]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4),李北达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324页。《公约》第2条规定的“Safeguard”包括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protection”是其中的一种措施。

[7] “泥塑这一民间美术形式已被收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7/content_4660197.htm

[8]参见http://WWW.yndaily.com

[9]《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3条第(4)项规定,为了确保其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弘扬和展示,各缔约国应努力做到:采取适当的法律、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以便:(1)促进建立或加强培训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构以及通过为这种遗产提供活动和表现的场所和空间,促进这种遗产的传承;(2)确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享用,同时对享用这种遗产的特殊方面的习俗做法予以尊重;(3)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机构并创造条件促进对它的利用。

[10]参见顾军:《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http://WWW.chinaich.com.cn

[11][12]参见胡允银、林霖:《变革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台州社会学报》2008年第5期。

[13]参见飞龙:《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

[14] [15]See Jack E. Brown:Looking Beyo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Resolving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Gultural Heritage Of Indige-

nous Peoples,at Cardoz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summer, 2003.

[16]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调研员王鹤云女士,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07421-22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时,提出了以文化特别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点。参见王鹤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知识产权的界定》,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2007知识产权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07,1页。

[17]美国学者在分析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版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后,否定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直接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性,从而另辟蹊径,主张用文化遗产权(Cultural Heritage Rights)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文化遗产权这个概念所涉范围太宽,包括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另一方面,文化遗产权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获得特殊保护,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糟粕就应当被剔除。而无形文化标志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应当给予专有权保护。See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digenous Culture, at Cardozo Journal of Inter 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Summer, 2003.

[18]

共10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
论土著人传统资源与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来自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艺保护研讨会的信息——关于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保护
论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