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市场竞争优势与自主 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2-04-04 阅读数:
在知识产权战略引领下,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高度重视资源配置的战略性和前瞻性,重视不同创新模式和创新环境下选择合适的资源投入和利用方式与策略。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地方。
第一,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指导资源投入和使用。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可以分为资金、人力资源、生产设备等“硬件”性质的资源和已获得知识产权资源、信息网络、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需要实现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高度嫁接。就无形资源而言,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尤其需要通过专利组合、专利与商标、品牌和标准等结合的形式整合无形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方面的突破。
第二,建立于创新模式相匹配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例如,在自主创新模式中,企业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用于研究开发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这类创新模式,对技术创新投入资源数量和强度要求很高,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点是采取突破式创新,建立核心技术优势。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中,企业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市场前景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实施二次创新的可能性。知识产权战略引领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对在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空间和前景,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确定技术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上,需要克服很长时期以来我国企业只重视对成套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引进,忽视引进后的消化的弊端,在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即进行知识产权战略考量,以其指导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在合作创新模式中,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涉及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则需要重视相互之间资源配置的互补性。
(三)建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现企业技术跨越的机制
企业技术跨越是指技术落后的企业经过技术研发和竞争,在新一代技术发展早期取得新技术领域主动权和控制权,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国外对技术跨越研究认为,技术跨越是技术上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赶超先进国家的过程。从技术跨越的规律看,技术跨越既可以是通过专利竞赛等形式按照先有技术发展的范式和特点,实现技术的追赶,也可以是在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实现率先占领技术市场,获得市场先机和技术制高点。国外研究认为,技术跨越过程包括技术扫描、选择技术跨越点,积累技术创新成果和实施临界点突破和技术跨越后续工作等。[16] 在企业发展史上,很多企业技术跨越实现了自身的长足发展和壮大。例如,日本企业在二战的废墟上实现了对欧美技术赶超,与其实施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日本经济技术实力的强大,日本企业越来越重视在更高层次上的技术竞争和技术跨越。以复印机为例,该项技术本身是美国施乐公司发明和占主导的技术,但日本佳能公司在施乐公司的基础发明上实施了技术突破,获得了新的复印机技术,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复印机和相关技术领域的跨国公司。
技术跨越对我国企业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既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反向工程等形式实现技术跨越,也可以通过对现有技术领域的突破实现技术跨越,从而赢得跨越式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需要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紧密结合。就前者而言,需要重视对他人技术的研究,根据自身的研发资源和实现技术跨越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估,确定需要采取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创新战略。就后者而言,更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保障技术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施开拓性知识产权战略。同时,在取得技术突破后,还存在对技术跨越成果的巩固和发展问题。这种巩固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一是对取得的技术跨越成果及时进行知识产权确权,而对以何种形式确权则本身存在着很多策略性因素需要考虑,如申请专利的时机与选择、商业秘密保密的范围;二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竞赛,需要适时加大研发费用力度和研发人员力量,巩固已经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开发外围专利。
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在着力把握上述几个重要问题的基础之上,企业以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主要有如下策略。
1. 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等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密切联系直接体现为,创新活动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源泉,创新成果是知识产权的重要载体,而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产业化、商业化则是知识产权价值最终实现的主要体现。为了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运行机制,包括知识产权机构、人员和制度建设,培养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同时,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战略推进中协调统一。特别是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如立项、研究开发、成果的产权化、产权化后成果的市场运作以及与企业市场开拓和经营中相关的各个环节中,将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视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如在研究开发前,实施知识产权情报信息战略,对与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检索、分析和评估;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对阶段性成果及时予以知识产权确权,同时跟踪与研究开发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发展动态,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研究开发思路和方案,并从现有专利等知识产权中获得启发;研究成果开发后,则需要对创新成果及时评估,根据成果的技术、市场与法律状况决定拟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在创新成果市场化运作阶段,则应实施市场开拓的知识产权策略,力图尽快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目的。
上述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的核心是重视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过去,我国企业整体上重视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的情况很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有所偏差,将知识产权工作等同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知识产权经营和知识产权管理的思想,特别是系统化思想。加之知识产权是对创新成果进行确权后才产生的专有权利,人们往往将知识产权当成创新成果取得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使知识产权管理表现出相当的滞后性,缺乏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和认识。实际上,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不限于事后保护功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也不限于对创新成果的事后保护问题,而是具有高度的战略意蕴,需要站在长远性、全局性角度加以运作,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要求企业在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都要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并且将知识产权管理与相应环节的科技管理、营销管理、市场管理有机结合。国内很多企业的情况则是在哪一个环节或阶段出了问题才对知识产权问题给予重视,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以致造成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被动性。为此,需要克服现实中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脱节的现象,强化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使知识产权战略融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是和技术创新环节和过程一脉相承的管理模式,它要求项目从可行性分析、立项、到产品的研制和市场营销、市场推广等各个阶段,融入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和要求,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控制流程分解到对应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个要点和环节,建立基于企业知识产权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平台,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换言之,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要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创新全过程,对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利用实施全过程控制,以实现企业创新目标。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流程化管理,它要求企业遵循技术创新规律,围绕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流程,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依托,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在我国政府和地方有关规范性文件已有体现。例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指出,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在科技管理全过程中纳入知识产权管理,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又如,《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2010)》之四“激励创造,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中指出:要突出企业的创新源头主体地位,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市场拓展、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积极培育核心知识产权,增加知识产权储备。企业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对知识产权的体系化管理,这种管理较之于单纯的知识产权管理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重视将知识产权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过程的有机衔接,将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经营策略、科技开发战略紧密结合。它将知识产权的管理置于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的始终,以及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全过程。
为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还需要重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和管理,强化企业领导层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在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本身也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过程,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必然会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很好地融合。具体言之,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在技术创新中地位需要重视以下对策: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与技术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将专利申请与授权、专利实施效益、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作为评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绩效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进程;强化企业领导层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化成果管理意识,也会促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将知识产权管理放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有利于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2. 建立企业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科技管理尤其是科技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机融合。为此,企业应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管理相结合的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在企业开展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时探索知识产权保护的日常管理模式。企业也应将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企业重大技术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专题时,从战略高度管理知识产权问题,对有关项目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资源,选择具有开发和市场前景的产业化路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3. 强化企业知识管理,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融合。企业知识管理属于知识管理范畴,而知识管理是与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知识管理涉及知识的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利用与传播的过程,旨在增强组织的绩效。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加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涉及知识产权创新、知识开发、知识获取、知识利用与传播的活动,即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活动。广义的知识管理则除对知识本身的管理活动外,还包括关于知识管理理念、思想、方法、原理、理论等内容。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一样,知识管理也是一个内在的有机体系,包括组织的知识,知识的创造、获取、储存、使用、传播、利用系统以及支撑知识管理系统的条件和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既涉及组织的资源禀赋,也涉及与外部环境协调的调节机制。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虽然在管理对象和客体上,前者侧重于隐性知识,后者侧重于显性知识,但由于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和利用问题,知识管理战略也主要涉及知识创新战略、知识利用战略和知识保护战略,它们都离不开对知识的产权归属和产权保护问题,否则将因为产权不明,造成知识的过分外溢而无法激励组织对知识创造的投入,从而影响知识的产出和知识效能的提高。基于此,企业应将知识产权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建构企业知识体系和网络时,应将知识的产权化、保护以及如何通过知识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作为重要内容。另外,由于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开发和创新往往涉及其科技创新活动,企业知识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其科技创新水平。由上述可见,企业知识管理对于推进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均具有重要作用,强化企业知识管理因而也是实现企业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融合、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7]
四、结论
在当代,企业之间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是否具有知识产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企业自主创新以及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空间。当然,知识产权优势的发挥,本身需要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并处理好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得到法律能保护的状况,充分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保护创新成果。在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这就必须将知识产权从战略高度进行运作,制定与有效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通过建构知识产权优势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是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本身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刻理解当前我国大幅度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意义。从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理解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多地要依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获得知识产权优势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知识产权战略对于当前我国力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①] 参见[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②]参见[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8页。
[③] 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理论较有影响的如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知识论等学说。
[④]
第一,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指导资源投入和使用。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可以分为资金、人力资源、生产设备等“硬件”性质的资源和已获得知识产权资源、信息网络、企业文化等无形资源。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需要实现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高度嫁接。就无形资源而言,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尤其需要通过专利组合、专利与商标、品牌和标准等结合的形式整合无形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方面的突破。
第二,建立于创新模式相匹配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例如,在自主创新模式中,企业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用于研究开发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这类创新模式,对技术创新投入资源数量和强度要求很高,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点是采取突破式创新,建立核心技术优势。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中,企业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市场前景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实施二次创新的可能性。知识产权战略引领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需要对在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空间和前景,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确定技术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上,需要克服很长时期以来我国企业只重视对成套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引进,忽视引进后的消化的弊端,在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即进行知识产权战略考量,以其指导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在合作创新模式中,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涉及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则需要重视相互之间资源配置的互补性。
(三)建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现企业技术跨越的机制
企业技术跨越是指技术落后的企业经过技术研发和竞争,在新一代技术发展早期取得新技术领域主动权和控制权,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国外对技术跨越研究认为,技术跨越是技术上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赶超先进国家的过程。从技术跨越的规律看,技术跨越既可以是通过专利竞赛等形式按照先有技术发展的范式和特点,实现技术的追赶,也可以是在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实现率先占领技术市场,获得市场先机和技术制高点。国外研究认为,技术跨越过程包括技术扫描、选择技术跨越点,积累技术创新成果和实施临界点突破和技术跨越后续工作等。[16] 在企业发展史上,很多企业技术跨越实现了自身的长足发展和壮大。例如,日本企业在二战的废墟上实现了对欧美技术赶超,与其实施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日本经济技术实力的强大,日本企业越来越重视在更高层次上的技术竞争和技术跨越。以复印机为例,该项技术本身是美国施乐公司发明和占主导的技术,但日本佳能公司在施乐公司的基础发明上实施了技术突破,获得了新的复印机技术,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复印机和相关技术领域的跨国公司。
技术跨越对我国企业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企业既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反向工程等形式实现技术跨越,也可以通过对现有技术领域的突破实现技术跨越,从而赢得跨越式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需要与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紧密结合。就前者而言,需要重视对他人技术的研究,根据自身的研发资源和实现技术跨越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估,确定需要采取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创新战略。就后者而言,更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保障技术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施开拓性知识产权战略。同时,在取得技术突破后,还存在对技术跨越成果的巩固和发展问题。这种巩固与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一是对取得的技术跨越成果及时进行知识产权确权,而对以何种形式确权则本身存在着很多策略性因素需要考虑,如申请专利的时机与选择、商业秘密保密的范围;二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竞赛,需要适时加大研发费用力度和研发人员力量,巩固已经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开发外围专利。
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在着力把握上述几个重要问题的基础之上,企业以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创新主要有如下策略。
1. 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等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密切联系直接体现为,创新活动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源泉,创新成果是知识产权的重要载体,而创新成果进入市场的产业化、商业化则是知识产权价值最终实现的主要体现。为了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运行机制,包括知识产权机构、人员和制度建设,培养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同时,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战略推进中协调统一。特别是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如立项、研究开发、成果的产权化、产权化后成果的市场运作以及与企业市场开拓和经营中相关的各个环节中,将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视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如在研究开发前,实施知识产权情报信息战略,对与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检索、分析和评估;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对阶段性成果及时予以知识产权确权,同时跟踪与研究开发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发展动态,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研究开发思路和方案,并从现有专利等知识产权中获得启发;研究成果开发后,则需要对创新成果及时评估,根据成果的技术、市场与法律状况决定拟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在创新成果市场化运作阶段,则应实施市场开拓的知识产权策略,力图尽快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目的。
上述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其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的核心是重视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过去,我国企业整体上重视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的情况很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有所偏差,将知识产权工作等同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知识产权经营和知识产权管理的思想,特别是系统化思想。加之知识产权是对创新成果进行确权后才产生的专有权利,人们往往将知识产权当成创新成果取得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而使知识产权管理表现出相当的滞后性,缺乏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和认识。实际上,在当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知识产权不限于事后保护功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也不限于对创新成果的事后保护问题,而是具有高度的战略意蕴,需要站在长远性、全局性角度加以运作,实施企业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要求企业在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阶段都要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并且将知识产权管理与相应环节的科技管理、营销管理、市场管理有机结合。国内很多企业的情况则是在哪一个环节或阶段出了问题才对知识产权问题给予重视,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和部署,以致造成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被动性。为此,需要克服现实中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创新脱节的现象,强化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使知识产权战略融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也就是说,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是和技术创新环节和过程一脉相承的管理模式,它要求项目从可行性分析、立项、到产品的研制和市场营销、市场推广等各个阶段,融入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和要求,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控制流程分解到对应的知识产权管理的各个要点和环节,建立基于企业知识产权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平台,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换言之,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要求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创新全过程,对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利用实施全过程控制,以实现企业创新目标。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流程化管理,它要求企业遵循技术创新规律,围绕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流程,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依托,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在我国政府和地方有关规范性文件已有体现。例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指出,要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在科技管理全过程中纳入知识产权管理,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又如,《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6-2010)》之四“激励创造,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中指出:要突出企业的创新源头主体地位,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产制造、市场拓展、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积极培育核心知识产权,增加知识产权储备。企业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对知识产权的体系化管理,这种管理较之于单纯的知识产权管理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重视将知识产权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过程的有机衔接,将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经营策略、科技开发战略紧密结合。它将知识产权的管理置于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的始终,以及企业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全过程。
为实施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还需要重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和管理,强化企业领导层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在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本身也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过程,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必然会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很好地融合。具体言之,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在技术创新中地位需要重视以下对策:促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与技术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将专利申请与授权、专利实施效益、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作为评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绩效的重要考核指标,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进程;强化企业领导层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淡化成果管理意识,也会促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将知识产权管理放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有利于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2. 建立企业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科技管理尤其是科技成果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实现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机融合。为此,企业应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管理相结合的领导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在企业开展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时探索知识产权保护的日常管理模式。企业也应将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定企业重大技术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专题时,从战略高度管理知识产权问题,对有关项目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利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资源,选择具有开发和市场前景的产业化路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3. 强化企业知识管理,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融合。企业知识管理属于知识管理范畴,而知识管理是与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知识管理涉及知识的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利用与传播的过程,旨在增强组织的绩效。知识管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加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涉及知识产权创新、知识开发、知识获取、知识利用与传播的活动,即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活动。广义的知识管理则除对知识本身的管理活动外,还包括关于知识管理理念、思想、方法、原理、理论等内容。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一样,知识管理也是一个内在的有机体系,包括组织的知识,知识的创造、获取、储存、使用、传播、利用系统以及支撑知识管理系统的条件和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既涉及组织的资源禀赋,也涉及与外部环境协调的调节机制。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虽然在管理对象和客体上,前者侧重于隐性知识,后者侧重于显性知识,但由于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的传播和利用问题,知识管理战略也主要涉及知识创新战略、知识利用战略和知识保护战略,它们都离不开对知识的产权归属和产权保护问题,否则将因为产权不明,造成知识的过分外溢而无法激励组织对知识创造的投入,从而影响知识的产出和知识效能的提高。基于此,企业应将知识产权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建构企业知识体系和网络时,应将知识的产权化、保护以及如何通过知识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作为重要内容。另外,由于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开发和创新往往涉及其科技创新活动,企业知识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其科技创新水平。由上述可见,企业知识管理对于推进企业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均具有重要作用,强化企业知识管理因而也是实现企业科技成果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融合、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7]
四、结论
在当代,企业之间越来越表现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是否具有知识产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这是因为,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企业自主创新以及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空间。当然,知识产权优势的发挥,本身需要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并处理好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创新成果不能及时得到法律能保护的状况,充分运用法律和市场手段保护创新成果。在知识产权制度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将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这就必须将知识产权从战略高度进行运作,制定与有效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通过建构知识产权优势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是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终目标。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本身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刻理解当前我国大幅度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意义。从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理解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多地要依靠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获得知识产权优势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知识产权战略对于当前我国力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①] 参见[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②]参见[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8页。
[③] 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理论较有影响的如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知识论等学说。
[④]
网站创始人
- 个人简介:(学术)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 个人简介:(实务)
-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