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开发若干问题研究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7-05-04 阅读数:
上述研究表明,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与研究开发投入总量及研究开发投入强度均直接相关。从研究开发投入强度看,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3%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研究开发排名与我国国际竞争力排名不大相称,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还没有被充分地显现出来。
3. 研究开发中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
在处理引进技术与实行二次创新方面,我国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技术引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引进、轻消化,缺乏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结果造成引进与落后之间的恶性循环。国家统计局一项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很多企业技术引进的费用大大超过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平均比例为6.5:1,二战后日本这一数据则是1:7。[36] 而且,企业不大重视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而过分依赖于花费较多的资金引进国外的技术。以2004年为例,我国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经费支出为397.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0.35亿元, 年均增幅为6.8%。[37] 企业过分依赖于进口解决先进技术问题的直接后果是加大了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不利于形成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2005年为例,当年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达到50%,高技术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经济总量占世界4%,但发明专利只占世界1.8%。[38]
研究开发中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也体现于区域创新中。以经济发达的上海为例,在上海市各大中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中,完全由本企业的工作人员研究开发仅占33%,在引进外来技术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进的占20%。对上海市企业关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情况调查还发现,企业引进技术以引进硬件为主,单纯的技术引进不多。这种情况的负面影响是,企业占用了较多的资金用于引进,引进后对技术的消化资金难以保障。调查还发现,上海市35.6%大中型企业在引进技术后不能根据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引进技术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39] 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引进技术的使用效果。企业引进技术存在的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是花费了大量资金引进技术却无法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以获取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4. 整体上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较弱,缺乏核心技术
我国企业虽然整体上有很强的制造能力和较大的产业规模,但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自给率很低,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技术产品大量需要进口。如根据湖南省对工程机械骨干企业的调研分析,该省机械工程制造业尽管在国内领先,但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非常缺乏。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小松制作等拥有大量核心技术相比,湖南工程机械骨干企业拥有的行业技术发明专利量只有653件,占行业世界专利申请量的1%,不及核心专利申请的2.5%。2010年2月1日至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中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尚无法满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数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过专利的企业仅占4.2%。另外,在基础研究领域,由基础技术支撑的专利也多被国外所掌握。由于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国家和企业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及其企业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止其核心技术被泄露和出卖。很多事实证明,获得核心技术的根本途径是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不可能主要通过购买的途径加以获取。
在申请和取得的专利中,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整个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中比重偏低,也反映了我国企业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事实。以《专利法》开始实施的1985年至2009年11月为例,我国的国内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的数量为474.91万件,但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仅占总数的23.15%,绝大部分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与此相对照的是外国企业和个人在我国申请的91.44万件专利中,发明专利申请占86.28%,且高新技术居多。[40] 再以2010年为例,当年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三种类型专利的比重为14.9%,比“十一五”初期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只占2%。
我国企业核心技术的缺乏则源于企业研究开发资金不足、研究开发强度低、技术储备不多、技术开发能力不强等因素。尽管我国企业已成为研究开发重要主体以及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最多的主体,但企业总体的研究开发能力差,研究开发效率低,难以实现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突破。
研究开发是企业创新的基本形式,而创新是企业拥有创新成果、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在2002年,德国宝马公司被美国产品开发与管理协会(PDMA)授予“杰出创新企业奖”(OCI)。在该奖项提出的几个条件中,“独特的创新特性和概念”就是其中之一。[41] 针对我国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较弱的局面,需要大幅度提高我国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水平,减少对国外技术依存度,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此,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1. 建立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水平。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平台也就是企业建立的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企业建立研究开发平台,能够确保研究开发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技术能力。以海信公司为例,公司坚持“技术立企”战略,建立了完善的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公司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封红宇先生介绍,海信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从事前瞻性的关键技术、平台技术的直接研究开发机构,该机构以获取知识产权为目标;第二层次是面向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部门,是立足于市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研究开发机构;第三层次是对上述两个层面进行支持的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如检测中心;第四层次是量大面广的创新活动。[42] 海信等公司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2. 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意识和认识水平,调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提高研究开发意识是企业重视研究开发工作,推进研究开发活动的前提。我国很多企业研究开发状况不佳,其中研究开发意识不强就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企业需要有战略眼光,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高度重视研究开发对自身发展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
3. 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2008年6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著名品牌。研究开发投入是企业提高研究开发能力的物质保障,企业应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而逐渐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规模和强度。如有资料统计,华为公司自2001年以来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不少于销售额的10%,在研究与开发经费中预研经费占10%。近些年来公司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经费都在人民币30亿元以上。华为公司的研究开发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2002年以来其国内专利申请量一直居国内企业首位。
4.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总体性谋划,建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建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使研究开发活动步入规范化轨道,并启动研究开发战略,提高研究开发的层次和水平。例如,
- 个人简介:(学术)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 个人简介:(实务)
-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