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混淆类型分析与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完善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彭学龙 时间:2009-07-24 阅读数:
[18]邓宏光:《商标混淆理论的扩张》,《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第10期。
[19]同前注[5], Merges, Menell & Lernley书,第623页。
[20]参见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21]同前注[5], Merges, Menell & Lernley书,第623页。
[22]同前注[20],黄晖书,第87页。
[23]同前注[15],李明德书,第305页。
[24]See Lois Sportswear, U.S.A., Inc. v. Levi Strauss & Co., 799 F.2d 867, 871, 872-73(2d Cir. 1986).
[25]See Mastercrafters Clock & Radio Co. v. Vacherun & Constantin-Le Coultre Watches, Inc., 221 F.2d 464(2d Cir.), cert. denied, 350 U.S. 832(1955).
[26]See Rolex Watch U.S.A., Inc., 645 F. Supp. At 495.
[27]See Ferrari S.P.A. Esercizio, 944 F. 2d at 1245; Rolex Watch U.S.A., Inc., 645 F. Supp. At 495.
[28][英]凯文·德劳鲍夫:《品牌生存》,梁皎洁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29]Montre Rolex, S.A. v. Snyder, 718 F.2d 524,528(2d Cir. 1983).
[30]S. Rep. No.98-526, at 4-5(1984), reprinted in 1984 U.S.C.C.A.N. 3627,3630-31.
[31]同前注[11],邵建东书,第253页。
[32]See Farberware, Inc. v. Mr. Coffee, Inc., 740 F. Supp. 291, 302(D. Del. 1990).
[33]Schechter, The Rational Basis of Trademark Protection, 40 Harv. L. Rev. (1927).
[34]参见张乔:《商标混淆辨析(上)》,《中华商标》2004年第11期。
[35]参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评字(2004)第2692号裁定书。
[36]在另一篇文章中,笔者从消费者认知心理角度对出处混淆、赞助混淆、反相混淆和潜意识混淆做了简要分析,读者可参考。参见彭学龙:《商标法基本范畴的心理学分析》,《法学研究》
- 个人简介:(学术)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 个人简介:(实务)
-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