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论坛 > 著作权法论文选登 >  文章

网络著作人身权研究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何炼红  时间:2009-06-09  阅读数:

[33]这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客观测试,仅仅是为了查证作者所持有的观点是否合理。



[34]  Adolf Dietz, Legal Principles of Moral Rights (Civil Law) General Report, in Le Droit Moral De L'auteur 54, 75. (Hendrik Vanhees & Guido Peeters eds., 1993) p. 268.



[35] 何炼红、阳东辉:《著作人身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36]美国《版权法》第107条;英国《版权、专利和外观设计法》(1988)第78条、80条、87条、81条;加拿大版权法(1985RSCc C-42,14.1(1)款。



[37]澳大利亚《版权法》(1968195 AR条,195AS条。



[38]澳大利亚《版权法》(1968195 AZI(5); 195 AZJ(5).规定了一个合作作者涉及其作品著作人身权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须不会影响其他合作作者的著作人身权。



[39] Ian Eagles, Louise Longdin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and  Moral Right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mmer, 2004 , p.218.



[40] 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41] 何炼红:《著作人身权转让之合理性研究》,《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



[42]copyleft”一词体现了与“copyright”(版权)之间的对立,其中“right”体现了对法律的援引,而“left”则意味着对法律的放弃。这一术语表明,其持有的价值观念对于当前的版权支配模式有着潜在的对抗性。



[43] 1、是否要求署名:可以选择“Yes”或“No”。选“Yes”表示只要能够指明作者,任何人都能够复制、传播、展示和演示该作品;2、是否允许商业性使用:可以选择“Yes”或“No”。选“No”表示作者禁止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使用;3、是否允许修改:这里有三种选择,除了“Yes”或“No”外,还有一项是“Yes,as long as others share alike”。选择“No”,允许作品在不经任何改动的情况下自由传播,但禁止利用该作品产生新的作品;选择“Yes”表示允许修改后进行传播;选择“Yes,as long as others share alike”,表示允许使用者对作品进行修改,但形成的新作品必须也使用和原作品同样的版权协议,这一点与开放源代码协议很接近。



[44] Lawrence Lessig Commentary: The Creative Commons, 65 Mont. L. Rev, 2004. p.10.



[45]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页。   



[46]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47]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17页。



[48]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79页。



[49]  Le Procureur General pres la Cour d'Appel de Paris v. Sxxxx, Cass. crim., June 11, 1997, No. 96-80.388.



[50]  Adolf Dietz, Das Droit Moral des Urhebers im Neuen Franz<um o>sischen und Deutschen Urheberrecht 106-107 (1968).



[51]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



相关文章
TRIPS协议的立法动力学分析
著作权保护的双重限制——以死海古卷案引之为鉴
技术发展与法律变迁中的复制权
政府支持下的著作权社会管理:“韩国模式”及其启示
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冲突与协调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