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配的工具:版权制度的价值论分析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宋慧献 时间:2009-11-03 阅读数:
【注释】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1] Julie E. Cohen, etc, Copyright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Economy, NY : Aspen Publishers, 2002, p. 3.
[2]参见蔡惠如:《著作权之未来展望》,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55-59页。
[3]See Gillian Davies, Copyright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New York: VCH, 1994),pp10-12.
[4]See Julie E. Cohen, etc, Copyright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Economy, NY: Aspen Publishers, 2002,pp. 6-18.
[5]See Simon Stokes, Digital Copyright:Law and Practice, Hart Publishing 2005,p4·
[6]Mikko Huuskonen,Copyright, Mass Use and Exclusivety, University Printing House, Helsinki 2006,p. 80.
[7]Julie E. Cohen, etc, Copyright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Economy, NY: Aspen Publishers, 2002,p. 6.
[8] Gillian Davies, Copyright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New York: VCH, 1994),p12.
[9]参见蔡惠如:《著作权之未来展望》,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59页。
[10] See e. g. Martin Senftleben, Copyright, Limitations and the Three-Step Test,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4; Justin Hughes, The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77 Geo. L. J. 287 (1988 );[澳]彼得·德霍斯:《知识财产权哲学》,周林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1]关于规范价值与社会价值,手段价值与目的价值的含义与差异,参见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141-142页。
[12]参见[德]M·雷炳德:《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8页。
[13]参见[美]理查德·派普斯:《财产论》(Property and Freedom),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14]参见[美]博登海默:《法理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15] 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03页。
[16]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10页。
[17]参见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28页。
[18]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5页。
[19]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31页。
[20][德]M·雷炳德:《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21]参见[德]M·雷炳德:《著作权法》,张恩民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8页。
[22]参见吴汉东:《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161页;Pe-ter Drahos, A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6.
[2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0、59页。
[24] See Julie E. Cohen, etc, Copyright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Economy, NY: Aspen Publishers, 2002, p. 15.
[25][美]贾斯汀·休斯:《知识产权哲学》,杨才然、张萍译。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二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1页。
[26]不过,关于黑格尔人格财产论对于知识产权启发,学者是有分歧的。下文将涉及这一问题。
[27][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7页。
[28] Jane C. Ginsburg, A Tale of Two Copyright: Literary Property in Revolutionary France and America, 64 Tul. L. Rev. 991(1990),at992
[29] Jane C. Ginsburg, A Tale of Two Copyright : Literary Property in Revolutionary France and America, 64 Tul. L. Rev. 991 (1990),at1007.
[30] AMARTINE, On Literary Property,Report to the Chamber of Deputies, 1841,in 8 OEUVRES COMPLETES, 394, 405 (Paris 1842)(“the very nature of this property, entirely personal, entirely moral, entirely united with the creator
- 个人简介:(学术)
-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 个人简介:(实务)
-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