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论文精粹 >  文章

互联网电视著作权侵权问题研究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冯晓青 费氧  时间:2017-05-04  阅读数:

[20]这为视频行业乃至全网肃清聚合盗链提供了可借鉴的法理依据和判决参考,可谓国内视频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这也是法院第一次对于视频网站行业的内部广告统计数据和统计方式、网站广告投放行为的效益等相关证据进行认定,本案原告爱奇艺方面在证据收集和举证质证环节耗费大量精力,这对于后续类似案件的证据提供和法院认证意义重大。

综上,基于非法深层链接在司法层面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笔者认为本文所述两种模式的解决路径应当已经明晰,在不改变现行著作权法的基础上,坚持“服务器标准”的判定原则,结合间接侵权理论即可处理模式一中存在的著作权侵权行为。而针对模式二,由于不存在相应著作权侵权行为,则应当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落实,以及人们对文化生活追求质量的不断提高,[21]互联网电视成为我国传媒产业领域的宠儿,其发展状况不仅会深刻地影响我国新传媒技术及其运用,而且会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日常的文化生活和消费娱乐。因此,围绕互联网电视出现的各种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特别是就互联网电视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而言,尤为值得关注。因为一旦出现法律风险,就会对相关利益主体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遭受严重损害。由于在著作权法意义上,互联网电视使用、传播的内容基本上属于受到著作权保护的作品,这就使得互联网电视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中著作权侵权问题尤为突出。从现实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涉及互联网电视法律纠纷看,也以著作权侵权纠纷为突出表现。本文所探讨的互联网电视著作权侵权类型、侵权模式与判断原则,以及设备生产销售商和播放软件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等问题,就体现了互联网电视著作权侵权判断的复杂性和疑难性,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性。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互联网电视法律保护问题的研究,进而为互联网电视发展提供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我国互联网电视的繁荣和新传媒产业的发展有所增益。

 

 

 

 

 

 

 

 



[①] 胡勤:《云计算数字出版中的版权问题探析》,载《武陵学刊》2015年第40卷第6期,第128页。



[] 刘莹:《数字电视、IPTV与互联网电视技术研究》,载《硅谷》2013年第7期,第12页。



[] 孙文涛,张霁,王文涛:《互联网电视现状以及政策分析》,《广播电视信息》2014年第4期,第20页。



[] 分别是:1.“电视棒”等网络共享设备;2.非法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内置含有非法电视、非法广播等非法内容的定向接收软件或硬件模块的   机顶盒、电视机、投影仪、显示器;3.用于收看非法电视、收听非法广播的网络软件、移动互联网客户端软件和互联网影视客户端软件。



[] 参见冯晓青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5页。



[] 参见王迁著:《知识产权法教程(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6-247页。



[] 如第3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许可,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实施了提供行为。



[] 如第7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以言语、推介技术支持、奖励积分等方式诱导、鼓励网络用户实施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教唆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未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或者提供技术支持等帮助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帮助侵权行为。



[] 陈明涛:《技术提供商的版权责任分析及立法建议》,载《电子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第34-38页。



[] 以下分类梳理,参考了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民四庭贺颖超法官提交的论文《互联网机顶盒著作权侵权责任问题探讨》的观点。

 



[11] 参见一审(2014)海民初字第8413号民事判决书及二审(





共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研究开发若干问题研究
未注册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研究——以未在我国注册的外国驰名商标保护为视角
聚合盗链行为侵权性及司法适用标准分析——兼议“腾讯诉快看影视”案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建构研究
网络版权纠纷中“服务器标准”的适用与完善探讨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3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